究竟是怎么乱的?1月12日,记者前往北京一中,看了他们的数学考试讲评。
    10日的考场还原封没动,教室四周的墙上挂满了各种考题,有的是区里出的统考题,有的是学生出的思考题,有的是动手题,有的是口答题。考试靠抽签分组,除了部分题目必做外,谁抽到“相信我自己”的纸条,就要上台解答一道数学题。那些抽到“我相信他”纸条的组友们可以帮助他(她)准备答案,得优、良、及格、待及格都由考评组的同学研究决定。听说许多原来以为自己学习不错的同学,这次考得并没有预想的好。有的组竟是因为不会用七巧板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梯形,在这个项目上被考评小组给了“待及格”。
    12日的讲评也是同学自己主持。只见主持人把一道题目贴在黑板上,说:“有一组同学认为这道题出错了,请他们给大家讲讲错在哪里。”那组同学上台来头头是道地讲完自己的理由,出题的同学也被请到前边讲了自己的思路。最终,同学们一致认定是题目出错了。遭遇这道考题的小组,虽然没有解出这道题,却在解题的过程中展示了他们正确的思维过程。另一组学生本以为自己必胜无疑,欣然上台,结果在同学们的争论中发现原来是自己的思路错了。讲评的现场变成了学生自己分析学习的课堂,学习好的和学习吃力的同学,全都听得兴致盎然。
    我询问了许多同学,喜欢这样考试还是喜欢统考。不论是学习好的同学还是学习较差的同学,全都认为“这么考挺不错的”。有个同学平时学习不错,这次他们组有道动手题没考好,他却说:“还是喜欢这么考,就像过节,每个人都有收获。有些不完善的地方以后再改吧。”听上去还很辨证的。
    这次考试改革的倡导者、北京一中实验部数学教师邵二湘是一位有着40年教龄的数学专家。他一生做过许多次考试改革的尝试,他一贯认为考试应该是主动求知的过程,分数其实并不重要。通过分组和多种形式的考试,让学习好的同学发现自己的不足,让学习较差的同学增强学习的信心才是考试的目的。一中校长王晋堂总结这种考试改革的原则是:把被动地考试变为主动地参与;把独自的思考变为合作和交流;把单纯的重视考试结果变为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王晋堂说,10年前我们就开始搞无人监考,是为了把学生的自尊还给学生。今天我们又尝试在考试中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为了让他们乐于学习。考试的考分与学生们将来的工作优劣其实没什么直接关系,但是,如果我们通过考试激励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那对他们一生的影响该比考出什么分数都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