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校校通”并非“校校网”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2-18

    “校校通工程”从今年开始正式启动。教育部有关同志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校校通”并非“校校网”,各地区和学校千万不要盲目攀比,追求一校一网,盲目兴建校园网。

    教育部有关同志指出,“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对全国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作用非常大,很多地区已经制订出了当地实现“校校通工程”的具体规划和目标。另一方面,由于“校校通工程”是一项新事物,人们对它的理解仍存在不同和偏差。其实,“校校通”的目标并非是要每所学校都建起庞大的校园网,而是让90%以上的中小学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用较低的成本获得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和课程,最终实现资源共享。

    从目前看,“校校通”将分为三个层次推进: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计算机直接上网(即所谓“地网”);西部偏远地区可通过教育卫星宽带网接收和下载信息(“天网”);上述两种方式目前仍无法实现的,则可以通过各种多媒体光盘或VCD教学片,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另外,最近有一项技术,可以实现“天网”与“地网”的优势互补,即利用电话线拨号上网寻找信息,然后利用卫星的宽带进行信息下载。总之,“校校通”的核心就是利用多种方式实现教学资源的流动和共享。

    需要强调的是,国家不提倡将“校校通”等同于“校校网”,就是不希望造成浪费。有些学校计算机很少,却为追求时髦而连成校园网,结果是“大马拉小车”,造成浪费;还有些学校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结果是花了大力气投入的设备并未给教学带来真正的效果。相比之下,上海的经验值得借鉴。上海尽管属于经济实力雄厚的城市,也并不是每所学校都搞自己的校园网,而是注重地区性的教育网络建设,学校可直接与本区的中心教育网站相连,形成区域性教育网。“我们不赞成每所学校都买服务器,建工作站。这就像一个城区只需要一个电信局,所有电话与之相连就行了,没必要一下子建好几个。”

    “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和“校校通工程”的正式启动,使教育行业成为未来几年最有发展潜力的IT产品市场,针对教育行业信息化的各类解决方案层出不穷。对此,教育部有关同志表示,要想吃教育行业这块“蛋糕”,企业一定要先吃透国家的教育政策。

    学校要开“信息技术必修课”,就需要配电脑,“一些企业嫌电脑利薄,总鼓动学校建网建工作站,其实教育市场很大,光电脑就需要很多。”国家也鼓励企业通过贷款、租赁等各种方式,帮助学校装备上电脑。

    另外就是联网,希望企业能开发出各种适合于学校的联网和上网工具,让学校早日实现“校校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无论是信息技术课还是“校校通”,最终的目标都是让学校最大范围地获取教育资源,“不能光有路和车而没有货”。资源库到底怎么建,有赖于理论加实践的不断探索,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即面向应试的各种“题库”建设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已不主张孩子们死做题,更不会让他们到网上去做题。”素材库(包括图片)、电子图书馆等内容一定会广受学校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