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把脉“校校通”工程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3-26

    自从教育部发文在我国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以来,为了贯彻执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实现教育信息化,各地区和学校纷纷进行“校园网”、“电子阅览室”、“视频点播系统”等项目的建设。但是,最后却发现,几十万元甚至是几百万元花下去了,教育信息化似乎还很遥远,教师仍旧在用传统手段进行教学,学校仍旧在用传统手段进行教学管理;资金缺乏的地区和学校却又在为没有资金建设校园网而苦恼。上述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校校通”工程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目的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校校通”的几个误区

    “校校通”就是“校校网”

    由于“校校通”工程是一项新事物,人们对它的理解仍存在不同和偏差。“校校通”并非“校校网”,各地区和学校千万不要盲目攀比,追求一校一网,盲目兴建校园网。

    其实,“校校通”的目标并非是要每所学校都建起庞大的校园网,而是让90%以上的中小学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用较低的成本获得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和课程,最终实现资源共享。

    “校校通”就是“城域网”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虽然认识到“校校通”工程的目标,但在认识上同样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目前要使所有的教育机构一下子都建立校园网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没有必要。注重地区性的教育网络建设,统一规划,建立城域网,使本区的学校可以直接与区域网络中心相连,形成区域性教育网,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式。

     “校校通”就是上网(因特网)

    上网不是“校校通”的目的,只是获取教育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的手段之一。

     首先非数字化信息不必通过上网来获取,各种录像带、录像机也是获取信息的有力手段之一;其次,数字化信息也不是只有通过上网才能得到,在上网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通过购买和使用各种多媒体教学光盘、也能达到信息获取的目的。

    校园网建设作为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重要环节,当然成为各地区和学校重点建设的项目,但在规划、建设中小学校园网过程中,有些地方也走入了误区,其结果也是事倍功半。

    校园网建设的几个误区

    盲目追求网络技术的先进性

    现在中小学校园网建设中,普遍存在一种要么不搞,要搞就搞最好的错误观点。在这种观点驱使下,资金充足的学校把校园网工程变成面子工程,而资金缺乏的学校索性不搞,没有去考虑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机械套用大学校园网

    主要是缺乏对中小学校园网进行深入的需求分析,才导致这种并不少见的现象出现。建设大学校园网和中小学校园网在规划、建设、网络结构上都有很大不同。

    校园网就是企业网(Intranet)

    确实,从应用层面来说,在1998、1999年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初期,二者相差不多。但是,现在随着中小学信息化进程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的发展,一个高信息化的校园网功能已经远远超出Intranet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说Intranet只是校园网中的教学管理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