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城域教育网大潮涌动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5-09

    冬残腊尽梅怒放,桃花杨柳醉春风。春风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丽的风景,更是新一年的希望。而在教育网络的季节中,似乎并没有冬季。2001年持续不断的城域网建设热潮,不仅没有在冬天降温,而且一浪高过一浪。安徽芜湖、浙江杭州、山东诸城……全国许多地区在2001年就已酝酿成熟的城域教育网建设计划,在2002年春节刚过,便着手规划实施。

    城域教育网建设你追我赶

    近一两年,全国城域教育网的建设如春潮涌动:

    2000年4月,山东省第一家宽带教育城域网——寿光市现代教育网开通。由教委和电信局共同投资6000多万元,从筹备至开通历时一年。至2002年1月,寿光市已有80所学校通过千兆校园网或百兆校园网联入城域网。

    2000年底,广东南海市城域教育网开始启动,该项工程以教育局为主体,初期投入的设备费用和软件费用已达7,000万元。目前南海市教育城域网系统的试运行阶段已接近尾声,教育部对南海城域教育网建设充分肯定。现在,南海市已铺设光纤超过58,300纤芯公里,各类网站超过5,000个,企业上网率超过75%,光纤接入网连接全市250个行政村,市镇两级部门的信息化管理覆盖率达100%。

    1999年9月,南京教育信息网建设正式立项,本着“一期启动,二期充实,三期完善”的原则,计划在2002年底前完成整体构架。目前已完成前两期工程的建设。中心网站采用南京市电信局和南京市教委合作建网模式。

    2000年,河南焦作市在全省率先集中建成10个校园网,并与电信部门合作,在河南省首家开通宽带城域教育网,使全市中小学能够以百兆带宽接入国际互联网。2001年,焦作市又成功进行了第二次城域教育网的建设,补充了近300G的教育资源,并改善了网络平台。目前,焦作城域教育网已全面投入应用。

    2000年底,上海教科网高速城域网主干网带宽由64K提升到1.25G,各教育单位互连光缆达200多公里,实现与上海信息港信息交互中心高速接入。全市有近百所中小学实现宽带网互联,建成校园网络150多个,50%以上的中小学通过专线或拨号上网。

    2001年6月,武汉市教委与湖北省电信公司武汉分公司合作,完成第一批国家、省、市三级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试点学校的高速上网工程,总计有180所中小学校。

    2001年12月,北京朝阳区千兆教育骨干网举行了开通仪式,辖区内23所教育教学单位联入高速骨干网。全市各区县共建设19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传播中心,每个中心配备4个网络教室和1个电子阅览室。2001年北京市基础教育网络建设投资超过1亿元,其中中小学信息资源库和教育信息骨干节点建设投资达2200万元,中小学信息技术传播中心建设专项经费达7000万元。北京市教委计划至2002年底,全市三分之一的学校建成校园网,所有区县建成区域教育网络中心,实现与北京教育信息网的联通,初步建成和开通依托北京教育信息网的教育资源库群。

    2001年6月,江苏无锡发布城域教育网建设通知,计划在三年内完成城域教育网建设,全面实现校校通。

    2001年5月,浙江杭州城域教育网开通。

    2001年7月,浙江海宁城域教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

    2001年9月,广东江门市城域教育网首期23所学校联网工程开始实施。

    2001年11月,安徽铜陵城域教育网开通;

    2001年底,福建泉州城域教育网开通。

    ……

    另据悉,福建厦门、陕西西安、河南郑州、重庆、安徽芜湖等地的城域教育网正在筹划和实施中。

    应该说,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城域教育网诞生的前提,而教育资源共享的需求和教育应用模式的变革促进了城域教育网建设的快速发展。与校园网相比,城域教育网的优势是实现了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避免了各学校校园网建设中的重复浪费,同时可实现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各种信息交流、网络教学与统一管理。

    城域教育网发展背景

    城域教育网建设发展为何如此之快,为什么都要建设城域教育网,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信息技术与网络建设的几个主要应用层面的发展过程。下图简单描述了信息技术与网络建设发展的物理层变化,其中各阶段均可以不同形式联通Internet。

    上图表述了几个代表性阶段的网络应用状况。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早期的计算机应用处于单机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步向以电子教室和多功能教室为主的小型局域网络化延伸。在有线电视网络的基础上,基于视频监控和多种形式辅助教学的双向闭路教学系统也曾经火热一时。计算机硬件的快速更新及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以电视为主的辅助教学逐渐被以计算机为主的辅助教学所代替,加之以中心交换机和光纤为主的宽带技术逐步成熟,校园网便应运而生。由于校园网只局限于本校范围内的小规模数据交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城域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及数据交换成为主流,城域教育网的建设便水到渠成了。城域教育网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区域范围内资源共享的难题,更为网络环境下的综合管理与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宽带保障。 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来看,至目前为止共出现了三次浪潮,分别对应三个阶段和三个不同发展领域,即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整合、网络教育。70年代末的第一次浪潮以计算机学科教学为主,提出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的口号。第二次浪潮在80年代中后期,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辅助管理为主。提出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的观点。9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网络教育为重点的第三次浪潮形成,提出“建网、建库、建队伍”的口号。使天网地网相结合,实施“校校通”。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了两件大事:一是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二是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由此也拉开了新时期教育网络建设的序幕。

    城域教育网建设行家点评

    目前城域教育网的建设如火如荼,不仅有成功和收获的喜悦,同时也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

    郑建树(福建省泉州市教委主任):城域教育网建设,基础设施要领先,没有好的基础设施,其他全是无米之炊。我们与泉州市电信合作,采用光纤联通网络,让教师先在使用中尝到甜头,感受网络的魅力,然后再进行应用的全面规划。现在我们在制订一些激励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来达到资源分布式的共建和共享。

    在城域教育网的应用上,我们还有一些难点,主要是教师电脑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教师都会用是最基本的目标。

    方旭(福建省厦门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时下大家都在谈校园网、城域网,这是一个热门话题,可到底什么才算是校园网,怎样的标准才算是城域教育网,目前并没有定论。因此对于网络的建设,我们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包括资金投入、网络基础设施、现有设备的利用、本地人才状况等多种因素。真正的建网把握在自己手中,而非别人,这样才能使网络的建设具有实际应用性。无论是校园网还是城域教育网,在应用方面都是大同小异,没必要非要搞出一个标准的应用模式。只要在建网时能把握自己的实际需求来设计就行了。

    朱惠强(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城域网建设需要整体规划,要根据应用需求而设计,而应用的重点仍在于培训。我觉得人员培训不论放到多重要的位置都不过分,而且要由点到面,分阶段、分层次的培训。

    王本中(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主任):部分地方城域教育网的建设模式是:各学校先在自己校内的局域网上应用,效果不错,然后各学校都将本校的教育资源放到公用网上,实现了区域范围内的信息交换与资源共享,于是就形成了城域网。广东南海也是一个好的模式,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

    城域网建成后,到底校园网还要不要建?各有其理。像上海,很多学校老师认为城域网上的资源不是很好,他们感觉校园网还是要建。从国家教育部角度来讲,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来建设城域教育网,减少资源与资金的浪费。而目前各地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其建设模式也要因地而异,应该吸取一些地方好的做法和经验,切勿盲目模仿。

    黄荣怀(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副院长):城域教育网建设,交流和资源共享是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是网络建设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这两个方面都是最基本的。即使是专家,大家也都只能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说你应该增加哪些功能,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很多只是从理想的状态来评估,而在实施中往往理论与实践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城域教育网建设,我们应该抓住这些最基本的东西。

    城域教育网疑点解惑

    是城域教育网还是教育城域网?两种说法各有其支持者,对此北师大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黄荣怀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到底是叫教育城域网还是教育城域网,我觉得二者没有太大的区别,也没有区分的必要,只是两种不同的说法。从资源上来讲,怎么样理解都可以。城域里的教育网,教育里的城域网,是先有教育再有城域,还是先有城域再有教育,我觉得它没有什么次序,都是包含教育网的内容,以城域网的方式来实现。无论是与城域网结合,还是其他应用,它都是互联的,如果不互联,也没有什么意义。单纯的区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多大意义。”

    城域教育网建设案例纪实

    在全国城域网建设的典型案例中,浙江杭州市因招标方式特别,将产品的测试权交给了地方学校的一线教师,使城域网建设的招标更合理,网络建设更符合教师应用的需求。为此,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上城区信息中心的朱惠强老师。朱老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杭州上城区城域网建设的整体情况:

    2000年12月,杭州市上城区开始启动教育信息化工程,目的是通过提高全区范围内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实现教育信息化,并以教育的信息化为突破口带动教育的现代化,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飞跃。教育信息化工程分别从信息化环境建设、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验和研究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划。

    在教育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区政府、区教育局及各基层学校积极筹集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环境的构建。十五期间,上城区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总投资将达2200万元人民币。

    城域网建设总投资为180万(不包括基层学校的校园网建设)。其中硬件130万,软件50万。建设分三期进行:

    第一期主要内容是基层学校的光纤接入,投资为60万;

    第二期是区教育信息中心的建设,投资为70万;

    第三期是软件建设,投资为50万。

    在城域网建设之前的几年里,我区已经开始了区域性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师资培训,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实际应用层面,我们目前的应用状况主要表现为:

    校长:E-mail收发、网页浏览,简单的信息发布

    教师:资源的查找与使用、资源的上传、备课、课件制作、邮件收发

    学生:邮件收发、网页浏览、ICQ、学习资料的查找、简单的网页制作,通过网络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

    其他:利用视频会议系统进行网上教研与师资培训

    本区城域教育网建设的步骤如下:

    (1)整体规划,确定建设目标,并根据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应用;

    (2)硬件建设,主要包括光纤的接入、设备的选型、采购与系统集成、调试运行;

    (3)软件建设与资源库的建设;

    (4)师资培训,让老师们从会用到学用,直到用好;

    (5)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城域网的正常运行。 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朱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其总体状况:光纤接入学校之后通过光纤收发器与校园网相连,学校之间的主干是100M。教育信息中心网络系统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主干千兆,百兆交换到桌面。所有交换设备都采用CISCO公司的产品,主交换机为WS-4006-S2,并配置了WS-X4232-L3模块,二级交换机为WS-C3548-XL-EN,主交换机与二级交换机之间通过WS-G5484 GBIC卡相连,四台服务器均为HP LH3000,三台UPC均为APC SU3000RMI3U。

    目前主要向基层学校开通了Web、FTP、Mail、VOD、视频会议等服务,同时还购买了资源库为基层学校提供资源共享。 在软件选择方面,通过公开招标,确定城域教育网的教育平台主要以K12产品为主,原因在于K12的产品非常实用,更新非常及时。资源库比较丰富,而“建库王”则可以充分发挥本地的人力资源,上传更多的好资源,让一个相对比较固定的资源库象溪水一样流动起来,这是K12的独到之处――教师既是资源库的使用者,也是资源库的建设者。视频这一块是目前所见到最棒的,尤其是视频会议,使学校之间或学校与教育局之间实现打破时空界限实时交流的想法成为现实,而且效果非常好。

    最后,朱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本地城域教育网建设的发展历程:

    2000年9月上城区所有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

    2000年12月上城区教育信息化工程启动。

    2001年5月城域网开通并投入试运行。

    2001年12月上城教育信息港开通并投入正常使用,并召开了上城区首届信息技术应用研讨会。

    2002年2月上城区教育信息中心成立。

    编后语:

    “校校通”的规划,是要在最短时间内让全国所有中小学实现网络化,全部通过Internet连接起来,实现多种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校园网的建立使学校可通过校园内部局域网和校内闭路电视网等快速实现校园内部的信息交换,但其应用范围更多地局限在校园内部。而城域网的建设,正是建立一个公众城区范围内的综合信息化网络环境,满足了教育网络应用的基本需求。在城域教育网环境下,教委中心网站成为全市各类学校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中心,有利于加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网络化学习的良好环境。城域教育网的规划不仅避免了很多重复性的建设,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还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相信,城域教育网的建设一定能为“校校通”工程的规划带来丰收的硕果。

    应该说,在全国范围内,城域教育网的建设任务还任重而道远,我们现在看到的也只是一小部分开始尝试和探索的工程,当城域教育网实现普遍应用时,网络教育的春天才算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