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校校通”不只是网络通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7-26

    当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校校通”并非“校校网”时,一些教育界人士强调指出,物理意义上的“通”不是“校校通”的真谛。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教育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以及信息化环境中的课程整合,正在让“校校通”真正落到了实处。与此同时,各地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正在不断丰富和诠释着“校校通”的内涵和外延。

    上海市教委对“校校通”有着一整套的思路。他们提出,“校校通”要以应用为目标、通过任务来实现。与此同时,物理“通”只是前提,“校校通”的重点是教学通,而教学通的标志是实现信息化环境中的课程整合。为此,上海市正在从应用层和物理层两个层面,对“校校通”进行全面推进。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生介绍说,应用层的“校校通”包括“管理通”、“资源通”和“教学通”。现阶段上海市将把“管理通”放在首位来抓,已经启动了学籍管理电子化工程,并纳入到上海市市民社会化保障系统;“资源通”是“教学通”的重要保障,上海市教委将在实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二期工程的同时,积极进行学科核心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同时建好必要的信息平台、做好数据共享接口,为网络教育资源的良性循环创造条件。

    在物理层面上,上海市将“校校通”分为三个阶段,包括“校内通”、“校际通”和“全球通”。同时强调指出,不同学校应该有不同的技术规格定位,从实际的应用需求出发进行分层建设。比如在小学可考虑采用网络电脑、无盘工作站,也可采用相对集中建设中心机房的方法服务周边学校。一系列的具体应用和任务目标,使“校校通”不再虚无缥缈,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事了。

    2001年上半年,广州芳村区44所中小学成功实现了“校校通”。芳村区此次实现“校校通”的投资费用由原来预计的200多万降低至每所学校只需1到2万元。之所以能有如此悬殊的费用下降,其重要原因在于人们观念的转变。该区教育主管部门清醒地意识到,“校校通”首先是“通”,其次才是“网”,资源的流动和共享应该是“校校通”的首要目标。

    负责为芳村区提供“校校通”解决方案的广州唯一科技公司执行总裁后华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校校通”的最终目的是让90%以上的中小学采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共享网上教育资源,而不只是让每一个学校都建一套自己的校园网。采用何种模式实现“校校通”工程,必须结合当地的经济实力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