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山高知春早,城域教育网专访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5-09

     编者按:

    2001年,“校校通”工程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启动,除了校园网之外,许多地方的城域教育网也开始紧锣密鼓的规划、建设。从2001年底到2002年初的短短几个月内,在浙江杭州、山东诸城、安徽芜湖、广东珠海、四川绵阳等地纷纷进行了城域教育网的招投标工作,我们深深感受到各地涌动的城域教育网建设大潮。为此,本刊特别组织了这期“城域教育网”专题,并采访了教育信息技术专家以及提供城域教育网解决方案的教育企业,希望他们的阐述使城域教育网的轮廓更清晰地呈现。

    采访对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主任王本中

    采访时间:2002年3月4日上午

    采访地点: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办公室

    描述:北师大实验中学有很多现代化的新楼,而王老师虽然历任该校校长、总支书记,他的办公室依然设一栋旧楼里。办公室古朴典雅,整洁有序。王老师微笑着请我们坐,亲切温和。浏览了一下我们的采访提纲,王老师没等我们发问,就直接进入了正题。

    王本中:现在规划建设城域教育网的地区确实越来越多,如果我们要谈“城域教育网规划、建设、发展现状”等种种问题,先要明确“城域教育网”建设与发展的大背景。

    新世纪初,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 (也被称为“教育信息化的第三次浪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校校开课”,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校校联网”,即每个学校都能通过各种形式联网,通过网络获取资源,这也就是目前正在进行的“校校通”工程的主要内容。总的来说,“校校通”基础工程建设的原则是低投入、高效率,最终目标是通过实现“资源共享”来推进素质教育。

    资源在开放、共享的前提下,就涉及到资源筛选、管理、使用等实际问题,这直接关系到“校校通”的网络设计与建设实施的关键。“校校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简单,如学校一台微机拨号接入互联网;普遍,如学校建设校园局域网,连接当地教育科研网或电信公网,连通互联网。

    鉴于前几年校园网建设发展中曾经出现的误区, “校校通”工程坚决要避免类似情况:一种是“校校网校校空”,即校园硬件基础设施建立起来了,但却没有应用的资源;一种是“校校网校校断”,即校园网开通初期,学校连上了教育科研网或Internet,但没过多久,因为缺乏实际网络应用、信息供应、网络安全保证等等问题,学校又断开了与外部的连结。即使当地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建起了校园网,但每个学校仍旧是“信息孤岛”。为解决这些问题,也有的地区尝试在学校比较集中的城市,整体建设城市级的“广域教育网”,统一对全地区的“校校通”工程进行规划与建设,并实行统一管理,这就是“城域教育网”。采取建设“城域教育网”的方式完成“校校通”工程目标,得到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从去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规划或建设城域教育网。

    记者:既然城域教育网得到了很多地方的认可,是不是教育部也会加以推广?而且我们知道,2001年年底,教育部基教司颁布了《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相对来讲,城域教育网的资金投入更大,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当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因此规划与建设更应该进行规范和指导,请问教育部会不会颁布一个类似关于城域教育网建设规范的文件?

    王本中:从某种角度讲,城域教育网即是以城市或地区为单位组织资源中心,这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可能在解决资源建设与管理方面会比校园网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这一种模式,从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来讲,好的建设经验可以互相借鉴,但不会硬性推广某种模式。“校校通”工程是一个逐步建设的过程,目标是一个,完成目标的方式方法却是多样化的。例如北京与上海两地就采取了不同的资源建设方式。北京在19个区县分别建立教育资源中心,在这19个资源中心集中建设本区的资源库;而上海则在各区建立信息中心,每个信息中心负责建设不同的学科资源库,市教委对所有区县建设资源整合后全市共享。这两种方式也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目前各自也都有一些调整。

    目前教育部正在起草《“校校通”工程验收与评估标准》,这虽然不是你所说的“城域教育网建设规范”,但明确提出“校校通”工程的验收与评估标准,对校园网、城域网建设能起到规范、指导作用。

    记者:城域教育网是地区教委整体规划建设的,教委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是为了节约校校建网的成本。那么城域教育网建成后,学校是否还有必要建设相对独立的校园网呢?

    王本中: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当地教委如果有城域网规划,有一部分学校是处于等待状态。因为如果城域网真的解决一般学校使用资源、交流信息、公务管理等一些基本信息化需求,学校再建高投入的校园网的意义也就不大。 城域网建成后,如果学校对城域教育网提供的资源、管理、技术支持等各方面不满意,而本身又具备自己建网的内在需求与经济实力,可以再建校园网,加强学校教学与管理的信息技术应用,同时也许还能给城域网提供更丰富的内容资源。

    我们应该意识到,城域网建成后校园网的需求与原来建独立校园网的需求和设计理念是有区别的,要尽量避免重复建设,节约教育经费。

    记者:据我们了解,各地城域教育网的建设重点并不相同,有的侧重资源中心,有的侧重办公管理,请问在城域教育网实际应用时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哪一方面?

    王本中:资源与管理要兼顾,但应该以资源为主。我的意见是,城域教育网在教学方面首先要解决的还是资源共享问题。网络教学要基于网络课程,目前我国网络课程开发得还比较少或者说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网络文化积淀也不够深。所以网络教学、远程教育还是后一步的工作。城域网上的管理也是我们教育领域“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上而下推动的,应该说是必然趋势。

    记者:目前很多地方已经建好了城域教育网,也有很多地方正在着手准备,甚至春节期间一些地方还在进行城域教育网的招投标工作,您能否推荐几个城域网建设较好的案例?

    王本中:就我所知,建设比较早也比较成功的有两个典型。贵州有一个贫困县,前几年建设了一个小型的城域教育网,中心服务器放在了县中学,最初只是存储一些资源供当地教学使用,并利用它进行教师培训,在教学资源共享与师资培训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并逐渐发展,县委发现了这个小型城域教育网的优势,组织下发文件,利用这个城域网给全县干部进行培训。由此,这个原本是服务教育的“专网”竟成为当地公用的城域网,带动了当地信息化发展。

    还有一个例子是广东南海。广东南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在最初城域教育网建设时政府的支持力度比较大。同样是由于城域教育网的充分应用以及对促进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变革的出色表现,在当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其他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

    所以说,城域教育网建设好与坏的标准不在于投入多少,而在于能应用多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春节,我听说了浙江杭州城域教育网招标的一些故事。以往一般的城域教育网项目招标,都是当地教委提出需求,拟写标书,然后请专家对参加投标的公司解决方案进行遴选,专家的投票与意见可能就是选择城域网解决方案的主要依据。但杭州下城区不同,它是把经过初选后所有入围的公司解决方案、产品同时安装,然后请当地学校的校长、计算机老师、学科教师等一边应用一边投票评选,大家的评语与投票结果实时公开显示在大厅的大屏幕上。这次招标的创新就在于打破了专家的一言堂,因为这些教师是真正的应用者,他们投票一致通过的产品与方案也许会更贴近于现实应用,同时他们的参与使评选更公开。据说K12教育网是这次招标的大赢家,这也跟他们长期贴近教师、关注一线教学有关。

    采访对象: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副院长黄荣怀教授

    采访时间:2002年3月6日下午

    采访地点:北京师范大学电子楼研究室

    描述:北师大电子楼楼顶那口“大锅”(电视接收器)的指引让我很快找到了采访地点。黄教授令我意外的“年轻”,在浓厚的学府研究氛围中,他身上洋溢着一种现代学者的果敢与活力。

    记者:年初,我们从各地获得消息,城域教育网的“热潮”汹涌而起,您作为建设校园网和城域教育网的专家顾问,被许多地方邀请去指导,您对这方面的情况非常了解,请问城域教育网与校园网相比,优势是什么?

    今年各地城域教育网的规划项目确实将比2001年增加很多,过两天我还要到珠海去讨论他们的城域网解决方案。相对于校园网来讲,我认为城域教育网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资源共享。将当地教育资源加以整合,并且更便捷地利用Internet获得全国、全世界的资源。二是建设力度增大。政府出面建设规划,在行政管理、资金支持、技术支持等各方面都比学校更有实力得多。三是节约经济成本。10个校园网投入的成本就等于一个城域教育网,这笔账很容易算。 虽然城域教育网具有这些优势,但并不一定大家都得采取这种方式。要根据教委与学校的具体需求,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采取不同方式,形成多元化模式,避免“一刀切”。

    记者:各地教委建设城域网的需求、设计理念都不尽相同,采取的解决方案也是各式各样,那么建设城域网要实现的最基本的应用目标是什么?

    黄荣怀:第一是资源共享。地区教委可以统一采购厂家的资源库,也可以进行二次开发,即对购买来的资源库进行管理、添加、删除,形成自己的资源库。同时,丰富的资源也将使远程教育不再遥远。第二是交流平台。城域教育网提供一个教育的大社区,交流经验、思想与方法,如论坛、BBS、聊天室。第三是信息发布。从政府工作本身来看,城域教育网要提供信息发布的平台,并成为学校宣传的平台。第四是办公自动化。随着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教育行业的电子政务也可以随着城域教育网推行。

    记者:现在已经有一部分地区建好了城域教育网,如北京朝阳、上海浦东、广东佛山、浙江杭州、安徽铜陵等,但城域网建好之后他们又面临一个新的难题,即如何让城域网“用”起来?令教委领导与老师们困惑的是好像当初很多设想的应用实现起来困难重重,请问问题出在哪儿?

    黄荣怀: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城域教育网理想模式与现实解决方案、应用模式之间存在差距。

    在建设城域教育网的第一个环节——需求分析方面,存在分析者对真实需求了解不透彻的问题,更严重的是目前没有人能预见城域教育网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需求。教师、学生、领导在运用城域网工作后他们的需求就会产生变化,而且变化是持续的。 专家从研究者的角度提出的城域教育网设计方案往往是一种“理想城域教育网”解决模式;市场上的城域网应用方案提供商能提供的往往是他们所设想的、调查到的“市场城域教育网”解决模式;而师生们的应用才会使现实城域教育网模式最终落定。我们并不要求三者能完美地“三合为一”,但我们应该把城域网的建设与应用视作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样可以更快地调整方向,解决问题,让城域教育网在发展中完善。

    建设校园网的时候我们有四句话:“硬件是基础,资源是核心,应用是目的,管理、维护、培训是保障”,我想这些也同样适用于城域教育网。

    记者:我们获知目前教育部正在拟定一份《“校校通”工程验收与评估标准》,您能否向我们“透露”一些情况? 黄荣怀:你们的消息倒很灵通。目前教育部确实正在组织专家起草《“校校通”工程验收与评估标准》。因为“校校通”工程是国家项目,肯定是要验收的。验收的宏观标准就是《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提出的目标。如“2005年前,争取东部地区县以上和中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的中小学都能上网;西部地区及中部边远贫困地区的县和县以下的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2010年前,争取使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都能上网。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总的来讲就是“通了没有,怎么通,通得怎么样”。

    验收可能主要采取分级管理评估,由教育部提出指导意见,具体由省操作,最后教育部抽查。

    验收标准中可能会涉及一些具体问题,比如说“在网络管理与维护方面,有没有网络管理员”,“有没有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学校有多少台机器,有多少联网”。评估中还会体现一些区域特点,如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对硬件设施的评估不是主要标准,主要考察其应用,应用的验收标准可能会稍高一些。

    记者:教委在建设城域教育网时资金投入比较大,各地教委在规划建设时有没有考虑到经济收益的问题,城域网除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方面还会不会有其他经济效益回报?

    黄荣怀: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与深思的问题。城域教育网建设起来了,在硬件上也许很快会贬值,但它的价值也许在教育某一方面已经收回来了。城域教育网的应用可能会促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时还会促进网络文化的形成,进而影响教育文化与当地整体文化,甚至影响经济的发展。目前还没有人结合教育经济学评估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经济。信息技术在经济上对教育的回报肯定是有的。据我所知,中国经济信息学会可能会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采访对象: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总经理王相东

    采访时间:2002年3月7日下午

    采访方式:E-mail

    描述:约定的采访时间王相东总经理临时需要出差到上海,因此将面谈改为E-mail,也好,正应了我们共同提倡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本的思想。

    记者:目前在承建城域教育网解决方案市场上,主要有那几家企业参与竞争? 王相东:主要竞争的企业有K12、科利华、浙大网络、校际通等。

    记者:K12在城域教育网建设中的优势是什么?

    王相东:K12的主要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1.K12有深厚的教育行业背景。K12来自于教育,对中小学的需求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2.K12的骨干人员多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垢研究和管理工作。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深厚的研究基础。3.K12一直从事教育网站的开发和建设,在校园网、城域网建设领域经验丰富,有很高的技术水平。这三个方面直接体现出K12在产品开发定位及技术上均具有领先的优势。如K12成功推出国内第一家资源库,成功开发出国内第一个基于IE备课授课的网络课程制作平台,最先提出资源分布式共建共享的管理平台,并成功开发出国内第一家类资源管理器的城域网资源建设平台,成功推出国内第一家功能最完善、稳定性最好的基于宽带网络视频服务的视讯通,在国内首次开发出基于IE平台、融合教学资源交流管理等多种平台于一体,并实现网站动态生成的高科技产品——建网通,还有其他很多产品都在国内起到领头羊作用,哪怕是为教师日常办公和备课所考虑的一些小工具——学科符号王都体现着K12独特的优势。

    记者:请问K12城域教育网解决方案的设计理念与重点是什么?

    王相东:K12城域网解决方案主要解决在网络环境下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在网络环境下的备课授课、网络教学;在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和教委一体化的办公管理;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发布与通信交流等。我们认为这4个方面是中小学在城域教育网上的四大需求。因此K12的城域教育网解决方案重点侧重于四大中心,即网络教学中心、网络资源中心、教委/学校管理中心、信息交流中心。

    K12所有产品的设计均考虑到基于网络、基于应用、尽量做到零难度、零维护等一些主要思想,产品体系均基于通用的B/S结构。K12城域网解决方案的设计则是根据城域范围内教育的群体特征,进行总体规划,将多种功能无缝衍接在教委信息网站的主页中,为区域范围内的教育信息化提供一个功能完整,系统稳定且简单易用的网络综合环境。

    记者:从市场角度看,目前城域教育网建设存在那些问题?

    王相东:从去年开始,城域教育网建设风起云涌。城域教育网的优势不言而喻,如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校校联网的成本;更大范围内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备课授课,在最新视频技术支持下,可以在网上提供观摩课、网络课程等开展网络教学;学校、教委一体化的信息发布与交流,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的办公管理自动化等。城域教育网的优势已经逐步被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所认同,一部分地区已经建成了城域教育网,很多地区正在筹备建设,更多的地区是经济条件不允许或在观望之中。我非常同意黄容怀教授建设城域教育网的四个要素即“硬件是基础,资源是核心,应用是目的,培训管理是保障”,我认为目前硬件、资源、培训等要素比较好解决,至少知道怎么解决。而如何应用好城域教育网,发挥城域教育网的效益,则复杂得多,因为这涉及到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甚至是教育体制等问题,而这恰是目前城域教育网建设存在的最大问题。建设城域教育网需要的投资很大,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甚至当地财政部门想方设法筹集资金,而如果应用效益不能发挥出来,可想而知城域教育网主要承担者将会面临各方的压力。

    K12城域教育网解决方案为切实解决应用问题,开发设计了城域教育网的四大平台(中心),并且和国家有关重点课题结合起来,设计了多种应用模式和案例,如基于城域网的探索式学习模式,基于城域网的公开课、观摩课模式,基于城域网的课程整合案例等,近期将编写出版《城域教育网应用》一书,供各地城域教育网建设者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