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重视德育要口惠而实至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3-04

  “目前,在一些青少年学生中,缺乏理想追求,自我中心严重,道德观念模糊,知行脱节。德育工作必须加强,要有实效性。”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庞丽娟日前对记者说。庞丽娟委员专门准备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提案,要提交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庞丽娟委员为准备这个提案,事先做了大量的调查,先后召开5次各层面的座谈会。

  庞丽娟委员说,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品德问题,一方面反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不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并直接影响第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在一些领导的思想中和政策上,德育仍然是“软指标”,仍然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在考核、评价制度上,不少地方仍主要以学生学习成绩衡量教师和学校教育质量,以分数评价学生发展好坏。在教师奖励、人事制度上,一些地方只评教学优秀与骨干教师,而不设德育优秀或骨干教师奖。近年,随着人事编制压缩,精简了他们认为可有可无的德育主任或德育校长岗。有意思的是,增设了总务主任岗,德育工作由总务主任或其他人兼管。在小学无德育专职教师。在一些重视德育的学校,由校长自设了德育主任或副校长和德育专职教师,但无岗。校长无奈的是,解决不了他们的评职评优问题。极少有教师德育培训或班主任与德育专职教师的专门培训,而不像在智育领域,有各种经常性的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教师培训。至于说德育经费,没有或少得可怜。

  庞丽娟委员就此强调说,由于在政策的导向上,缺乏对学校、教师重视德育的鼓励,严重影响了广大学校领导、教师重视德育和从事德育工作的积极性,由此也就造成了学校德育的不力。

  庞丽娟委员说,目前,一些教师的德育意识与能力不足。不少教师忙于抓教学业务,缺乏对新形势下青少年学生心理特点、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德育规律的研究。在教育过程中,忽视结合社会生活,忽视学生实际与心理需要。在教育方法上,多单向、直接、正面灌输,或简单的照本宣科,教育针对性不强。学生缺乏真正有参与教育过程的机会,缺少主动思考、讨论和自主选择的空间,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简单、单向的缺乏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和思考的教育,在社会日益开放、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必然导致德育的实效性缺乏。

  庞丽娟委员强调指出,社会发展现实和新的形势使青少年思想品德问题进一步凸现出来,如果我们重视德育仍然停留在口头上,学校德育仍然延续过去的传统模式,那么我们无疑等于自我放弃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为此,庞丽娟委员提出以下建议: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领导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全面素质教育观,把学校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与核心位置。惟有如此,我国的教育才有可能从“教学”的狭窄天地走向真正的“教育”。

  二、建立和完善德育政策机制。改革现有的教师奖励政策、职称评定制度与人事编制制度等,以切实保障与激励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当前,要特别加强对考核、评价、升学制度的研究,力克教学成绩与分数的“一元制”。

  三、切实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备及对全体教师的育人和自身道德素质的要求。要加强德育教师的经常性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素质与能力。

  四、切实加强新时期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新特点的研究,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立具体、连贯、层次化的德育目标。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把学生当作“有眼、有耳、有头脑”的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学生的主动参与、多元价值分析选择中,培养、建立起真正内化、稳定的正确价值观念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