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生源问题,我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考生及考生家长对高职不接受。因为
    1.目前高职的有关政策(如:不包分配、不再使用就业派遣报到证、不颁发统一的毕业证书等)是国家为了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改革,并且普通专科也将逐步向高等职业教育过渡,但是这种“新政策”由高职教育开始试行,往往使人产生高职不如普通专科的感觉,况且普通专科还有升本的希望,高职毕业再想进一步深造,则政策不够明确;
    2.近年来国家不断扩大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学生上学的机会增加,选择余地加大;
    3.经济发展使得很多家庭用于或计划用于教育上的投资加大,部分考生宁愿复读一年普高,也不愿意到自己认为不理想的学校读书。许多重点中学复读学生人数明显高于往年;加之就业的影响。
    但笔者认为,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在政策上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平等”的现象将会改观。原因亦有三:1.从国外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看,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类型之一,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将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将在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看,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与本科或专科相比,高职人才的突出特点就是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强,这种类型的人才恰恰是我国将来需要量最大的人才。
    3.从就业市场看,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高层次人才供不应求,相比之下,学历较低的人才似乎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其实并不然,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分层次的,既需要高层次的尖端人才,同时更需要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社会上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面对各种“机会”的增多和竞争的加剧,社会和个人均表现得比较“躁”。反映在人才市场上,就是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均有盲目攀高的倾向。用人单位招一名普通办事员,也要本科以上的学历;一名专科毕业生到基层好像有失身份或者无法实现自身价值。事实上,人的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的大小并不取决于所从事的工作本身,关键在于自己能否真正把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在工作中发挥作用。任何岗位,只要社会需要都可以有所作为,进而实现自身的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与学历将不再是等价关系,用人单位也将由注重学历逐步转向注重实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