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光发课本不讲课 新教材成了新摆设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5-28

  我的孩子读小学三年级。记得新学年一开始,帮孩子打理课本,发现一种全新的教材--《小学生心理导向》,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内容包括:提高你的注意力,预习使你更主动,多交往多受益,保护好自己等,既有学习方法的培养,又有人际交往的指导,还有家长最关注的独生子女自护能力的锻炼等等。总之,都是孩子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时,我最大的感受是一句话--“素质教育真好”!然而,我高兴得太早了,一学年已过去了大半,这教材还是崭新崭新的,因为学校一节心理课也没上,新教材变成了新摆设。

  众所周知,现在,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日渐增多,甚至有成为社会问题的趋势。以往的中小学教材根本没设心理课程,正是课程内容的“缺陷”,导致了孩子人格上的某些“缺陷”。好在有关部门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列入“九五”重点研究课题。这本“小学生心理导向”教材正是该课题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然而,这本由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编写的,融智力开发、技能培养和知识传递为一体的新教材,却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像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一样,好心要办成好事,还要有好的办法;好的决策要取得好的效果,还要有好的措施来保证。

  据了解,像这样光发教材不讲课的学校不在少数。学校不重视、上面不检查、不监督,是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在教材的序言里有这么几句话:“我们倡导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说,心理素质决定着各种素质发展的质量水平,甚至决定着学生最终是否成才。”可见,心理健康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可是,依然是在教材的序言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每周设一课时,可由专职教师任课,也可由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兼课。师资紧缺的学校,还可作为学生的自学阅读读本。”试想,如此“宽松”、“灵活”的教学安排如何能体现其重要性?也难怪不会有学校把心理导向这门课程与语文、数学等所谓“主课”一视同仁了。

  国家花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搞科研、搞开发,家长也投入了不小的财力(我注意到,这本教材是所有教材中最贵的),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无疑是多重的浪费。素质教育已搞了多年,至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别说是教育工作者,就是普通人也能谈出个一二三来,但素质教育的成效至今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我想,与这种新教材变新摆设的情况不无关联。

  新教材成新摆设,有客观原因--新教材、新课程,缺师资、缺经验,但主观上恐怕还在于一些教师、学校及有关部门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重视,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必要的制度、措施、手段将心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往重一点说,恐怕还是形式主义在作怪:作了研究,编了教材,宣传上、汇报时都能列出不小的成果。殊不知,这只是心理素质教育之形,并无心理教育之实。

  形式主义这个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已渗入我们社会之骨髓,不少人(包括极力反对形式主义的人)一不注意,一不留神,就陷入形式主义泥淖。如何在我们工作中防止、避免形式主义,实在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