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记者在最近的采访中了解到,部分省属中等专业学校对这个“尚方宝剑”并不热衷,主动放弃了这个权利。按常理,这一改革举措对学校是大有好处的,学校可以按照自己的实力,扩大办学规模,也可以选择优秀的考生。这样的好事,缘何没有得到学校的响应?对此,有关人士作了这样的分析:一是学校对多年的“计划经济”招生形式已经熟悉,自主招生不仅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而且更需要学校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二是学校没有自主招生的经验,怕没有生源,不如按“计划”招生来得稳当;三是少数学校没有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开设的专业陈旧、办学条件简陋等,不受社会欢迎,这样的学校当然不敢自主招生。
某省属中专的教务处主任认为,普通高中持续“高温”,带来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一年比一年困难,假如学校自己招生,能招多少还是未知数,不如跟着“计划”走,可以有饭吃。要是真的让学校自己到社会上作招生宣传,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有困难不说,社会上是否认可也是个问题。而且如果要自主招生,像组织考生报名、出题、考试、批卷、录取等一系列的事情跟着就来了,这些全是以前“计划经济”下学校没有做过的事情,全是麻烦事。为此,许多学校考虑,不如搭乘统一“计划”招生的“班车”方便。另外,还有学校对自主招生持观望态度。
不过,改革还是调动了一些学校的积极性。目前,全省已有13所中专学校迈出了自主招生这一步,而且早已主动展开了积极的宣传攻势。坐落在青岛市的省直属中专——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学校,今年就大胆申报,成为青岛市惟一选择了自主招生的省属中专学校。该校校长刘洪告诉记者,学校走向市场是必然选择,除了专业设置要考虑市场需求以外,市场化的招生宣传工作也是必须的。学校为了招生,已在《大众日报》上作了广告宣传,仅招生简章就印制了上万份。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很不错,今年学校预计在青岛市招收110名新生,其中包括“五年制大专”班的新生50名,青岛地区就有400多人报考。刘洪校长还告诉记者,建国初期,中等专业学校就是“自主招生”,现在进行自主招生改革,一是可以根据自己学校专业的优势,自行有重点地出考试题目,选择有培养前途的人才。以往学校与考生“背靠背”,谁也没见过谁,仅凭分数录取新生,今年就不同了,学校提前就对报考新生进行了面试;二是打破了地域招生的“地方保护主义”,学校面对市场亮相,考生有了自行选择志愿的权利,生源可以得到保证;三是固定“计划”取消了,学校可以根据校舍等情况和考生的总体水平,或多或少地录取新生;四是优胜劣汰,让学校到市场上进行竞争,有利于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
山东省教育厅职成教处处长杨文法认为,山东省省属中专今年率先实行自主招生的改革是今后的方向。今年选择自主招生的,大多是一些生源、声誉较好,也有实力进入“市场”的学校。但是,没有了统一的录取分数线,自主招生学校如何保证公平、公正?怎样防止学校之间为了争抢生源相互贬低对方?另外,学校为了招生“言过其实”说大话宣传自己、蒙骗考生,谁去管,怎样管?为杜绝自主招生带来恶性竞争,这项改革工作显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