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教育部作出决定:压缩高校保送生规模,取消高校招生机动指标,两项措施的目的只有一个——杜绝高校违规操作,还高考公平和公正。取消招生机动指标,即使有人胆敢违规,也不具备了可以操作的条件。
限制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就一定可以实现公平公正吗?通过对考生家长和高校有关人士的采访,记者了解到,两项措施,一种目的,评价却并不相同。
记者还记得去年高考前对几所高校负责人的采访,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2%机动指标,认为赋予高校一定的招生自主权,有利于招生工作,并表示珍视学校的声誉,用好这一指标。
对于今年这一指标的取消,北京科技大学招办负责人表示,取消机动指标对减少违规操作肯定会起作用。由于北科大每年的招生计划比较稳定,机动指标的使用不足1%,所以虽然受到限制,影响并不大,不过学校还是希望在招生中能有一定的自主权。
相比北科大,北大每年招生总数和高分考生总数要多出不少,机动指标在招生中的调节作用也要更大一些。北京大学招办主任初育国明确表示,设立机动指标,在理论上是符合招生规律的,高校根据报考冷热在适当范围调整名额分配计划,这对学生是一种利益保护。取消机动指标,反倒可能影响一部分考生的利益,带来新的不公平。取消机动指标,从制止腐败上应该是有相当效果的。制止腐败,应该把“目标”锁定在机动指标的使用上,加强招生管理。
在北方交大附中考点外,记者采访了一位学生家长,这位家长认为应该给予高校一定的招生自主权,并举了去年清华大学在北京生源非常好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计划,保证北京高分考生利益的例子。她很担忧地表示,如果今年再出现高分考生报考集中的现象,没有了机动指标,考生利益如何保证。
据了解,在机动指标原来的使用上,教育部并没有非常细致明确的规定。采访中,很多高校表示,应该给予高校一定的招生自主权,允许高校留有机动指标,但对指标的使用,教育部要制定明确规定。譬如:指标要使用到生源充足地区,必须按分数从高到低录取,在网上公开最低录取分数线,明令禁止用指标乱收费,由地方招办监督,一经发现严惩不贷等等,以保证指标的使用公开、公正、公平。
与取消机动指标莫衷一是的态度不同,压缩保送生规模这一措施得到了家长和学校的一致首肯。
高校保送生制度是对现有高考制度的有益补充,有利于高校选拔自己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以往的保送标准过“软”,操作中为弄虚作假留下了可钻的空子,所以近些年一直处在“存与废”的争论中。今年,教育部重新制定了明确、具体的保送标准和条件,保送名额从去年的两万人压缩到5000人。
一位学生家长对记者说:“以往的保送标准对考生、尤其是成绩优秀的考生是不公平的,因为很多学校保送的学生干部成绩只是中等,他们所承担的工作没有衡量尺度,很难让人心服口服。”
一位常年做招生工作的高校教师更是直言不讳:“往年保送生就是各省的一块自留地,高校很无奈,这种招生自主权我们宁愿不要。”对于今年的改革,具有招收保送生资格的高校普遍赞同。北科大招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了这个‘硬’标准,学校的财力人力负担大大减轻,虽然保送生比往年少了4/5,但都‘货真价实’。”
新保送生标准的出台,既有助于减少保送生录取中的腐败和不公平现象,也有助于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充分使用。由此可见,录取公平绝不是“熊掌”,招生自主权也绝不是不可得兼的“鱼”。堵,不如疏,换个思维角度,从改变管理方式和完善管理制度入手,给高校以更大的招生自主权,加强监督,加快录取体制变革,给考生以最大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