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49种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将首次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区(县、市)实验区试用。实验区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各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现已完成。
     20世纪80年代初期,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意识到我国较大的地域差别给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带来的问题。1978年初的全国中小学教材会议期间,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学者曾就此提出过意见。1997年,《北京文学》第11期在“世纪观察”专栏中发表了《中学语文教学手记》、《女儿的作业》和《文学教育的悲哀》3篇文章,由此引发了一场有关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大讨论,涉及教法、教材、考试等方方面面。
     一个大纲、一套教材统管全国的中小学教育,已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育部有关部门经大量调查研究,制定了全国“一纲多本”的教学政策。所谓“一纲多本”,就是一个教学大纲,有不同特色、不同品种的教材,供不同地区使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育逐渐由“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再发展成为“多纲多本”。
     目前,除全国统一使用的教学大纲外,作为全国课程教材改革先行试验区的上海和浙江还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大纲和学科教材。
     拿到新教材,从教20多年的盛老师“相见恨晚”
     “当我看着这本《语文》课本时,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教了20多年语文,江苏无锡某中学盛老师一直想自己编一本语文教材。但他说,手上正翻着的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本,依稀有些他理想中课本的影子。
     这本课本,将在我国今年秋季实行的课程改革试验区的一些中学使用。
     它之所以让盛老师如此钟情,是因为他发现一些内容很合他的想法。课本里“四狼相会”的专题练习让他很受启发:蒲松龄笔下“凶残”、“狡黠”的狼;作家毕淑敏写的一条“聪明”、“神勇”的狼;《中国大百科全书》介绍的是具有兽性的狼;而《狼和鹿》讲的是打狼引起生态失衡的客观事实。在一个叫做“问题与讨论”的专题中,课本编者通过给出不同角度描写狼的文章,让学生“思索”、“质疑”,然后进行自由讨论、研究、辩论,再撰写一篇小论文或简单的调查报告。
     “为什么这样的内容好呢?”
     “好就好在不需要学生从事繁重无用的知识点解析,给了学生更大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性,”盛老师说:“还体现了大语文的精神。语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字训练工具,还教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做人。”他解释说,像“四狼相会”,既教了学生如何从多个角度来正确看待一个事物的民主精神,又有环境保护意识。
     “希望这次课程改革能改掉这些毛病”
     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一直为一些人诟病,这让盛老师很心酸:“教了20多年书,最后发现自己教的语文已经脱离了这个时代的发展,很可悲。”
     以往语文课本的“繁、难、多、旧”的毛病,成了人们攻击的焦点:知识点太多,程度太深太难,练习题太多,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在盛老师看来,以往在语文教育中,只强调知识点的学习和运用。大纲里规定了这堂课要学习什么知识点,老师们就教什么知识点。把一篇优美的文章肢解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结果也就成了一堆堆没有灵魂的文字段落。又比如教作文,老师们把作文的写作技巧分解为“三段论”:第一段写出观点;第二段分析观点;第三段总结点题,做到前后呼应。这样教,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没有个性,成了“八股文”。
     “希望这次课程改革能够改掉这些坏毛病。”盛老师说的课程改革就是9月在全国的34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对新课程进行实验。
     李天天的新课本:有很多漂亮画
     从今年开始,江苏无锡锡山区和惠山区作为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而采用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
     锡山区荡口镇的李天天小朋友很幸运,今年9月,他将成为一名采用新教材的小学一年级学生。
     当记者见到李天天时,这个可爱的小男孩正背着新书包在画画。记者问他喜欢什么样的课本。他想了一会,认真地说,有很多漂亮画的书。老师们普遍反映旧版教材的画不够多不够漂亮。新课本较以前漂亮多了,色彩之丰富,不亚于坊间的儿童读物。
     人们一直抱怨旧版课本的课程内容难度太大。比如数学,以往教学中主要是加强孩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光乘法口诀就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背。
     “现在早就有了计算器,何必非要精确地进行口算。”作为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助理顾万春,对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提出意见,“以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甚至出现珠算心算。这其实只是一种技巧,就像杂技一样,看看人家表演无可厚非,但非要去学,简直得不偿失,而且在现代生活中也没有用武之地。”
     在新的数学课本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公司有15名员工,对外招聘时宣称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超过1200元。如何来看待公司公布的这个月平均工资数?顾万春说,这是个非常生活化的题目,教给学生的就是怎样从表面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重要的是分析公司员工工资结构状况。在题中给出的一张表格上这样写着:经理1人,月工资5000元;副经理两人,月工资各2000元;职员13人,月工资各800元。可见,应聘不同岗位收入不同,与平均工资远不是一回事。所以,这样的一堂课,有利于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
     方淑娟教研员的感叹:“新教材要培养全能学生”
     “用这套书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要比我们知识丰富。新教材要培养全能学生。”仔细看完新语文课本,锡山区小学语文教研员方淑娟很感慨:“我小时候读课外书是偷偷摸摸进行的。课外书简直就是禁书的代名词。”
     现在不同了。翻开任何一本新教材,扑面而来的是一个练习题要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老师被要求教会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在生活中、在自然界、在课外读物上。
     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一年级语文新课本里,有巴金的《繁星》。文后的一道练习题是这样的:阅读介绍星星最新信息的科技书和杂志,晚上去观察星星,谈谈体会。
     据该书主编洪宗礼介绍,语文课上学天文或其他知识,在课本中随处可见,新教材体现了综合的特征。第三单元的“走进图书馆”,学生不仅可以自由选读各类图书,而且能学会检索著作文本,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网络检索和阅读。这种语文综合能力是单一文选型教材不可企及的。
     在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综合特征也很明显。科学课是由原先的自然课演变而来的,不仅反映了教学内容的扩展,而且还包含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科学》第一页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观察一棵大树。通过观察,让孩子们形象地了解树的形状、大小、组成等知识,以培养科学实践的态度。
     “把复杂的运算和琐碎的知识交给机器吧”
     类似的改革思想贯穿课程改革的全部。
     在语文学习上,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语感的培养,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在历史学习上,要求学生通过主题学习的方式,具体地感受历史,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不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繁杂的历史知识;在数学上,增加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等现实问题的探究,降低对运算速度、证明技巧的训练。
     “把复杂的运算和琐碎的知识交给机器吧,让我们来做机器不能做的事。”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辈┦糠⒊稣庋目诤拧W魑逃炕〗逃母镒夜ぷ髯榈某稍保斫獾男碌目纬逃Ω檬牵碌目纬谈母锝谈说牟唤鼋鍪侵逗湍芰Γ匾氖枪刈⑷说那楦小⑻取⒓壑倒邸r
     如果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课程改革的话,那么,李天天们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