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义务教育阶段为什么要择校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9-05

  孩子要上好学校,家长就得多花钱,这好像已经成了天经地义的事。

  我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经费由政府承担,学校不该多收学生的钱。但就是这不该收的钱,有些学校仗着教育质量高而大收特收,少则几千上万,多则几万十几万都有。这乐了那些有钱人,孩子不好好学习也能上好学校;苦了那些没钱的人,孩子学习再好也不一定能上好学校。这种权钱交易的“择校风”愈刮愈烈,引起社会的普遍议论和无奈。

  义务教育在名校并不义务

  家住南京新街口的朱先生三口之家,夫妻俩年收入在5万元上下。但朱先生一家至今还住40多平方米的房子,夫人的衣着也很简朴。朱先生说,不是手里没有钱,前年单位分给他一套三室一厅80多平方米的楼房,只因新住房附近没有好中学,没敢搬家。家里所有的钱都是为了正在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将来能上省重点中学,以后再考个国内一流的重点大学而准备的。按朱先生的计划,儿子要上好中学好大学再出国读个研究生,约需人民币50多万元。

  在我国,有着与朱先生相同观念的父母不计其数。

  据中国人民银行第16次城市居民储蓄问卷调查,居民家庭存款动机除正常开支外,子女教育经费已居首位。在城市人口中,有相当数量的家长为孩子从小就设定了十分具体的理想目标模式:名幼儿园+省实验小学+省重点中学+国内一流名牌大学=白领阶层。为了让孩子按既定的目标勇往直前,家长们即便是砸锅卖铁也义无反顾。

  为子女的将来,为国家培养人才,做父母的是最舍得花钱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美德。但那些条件好的学校为此该不该做点什么呢?

  目前的状况是:好学校的择校费年年看涨。去年南京一所小学的择校费还是两万元,今年就升到3万元;有的重点中学涨到了4万元。就连好点的幼儿园收费也由数千元增至上万元。一些重点中学向择校生家长的开价很随意,有晚上打电话通知交3万元,第二天家长交钱时又涨到3.5万元的;有交3万元后再为教师办公室安装空调的。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择校费,都有个通用名称叫“捐资助学”。

  今年“六一”前,几家调研机构联合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五城市去年“择校费”的情况作了调查。结果显示有32.6%的家长交过“择校费”,其中比例最高的北京为50.8%。这五市中,“择校费”平均达到3150元,其中金额最高的北京平均为4767元,这与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费持平,相当于北京城区一名小学生年学杂费的近60倍,相当于北京职工人均月工资的4倍。

  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如此,一些中小城市也是如此。江苏一位政协委员在扬州市区一些小学调查后发现,扬州市广陵区把所辖21所小学分为五个档次,按档名码标价收费。第一档学校收7200元,四五档收费也在2400元,若家长想让孩子择校须交1.5万元。据粗略推算,去年这个区仅小学收取的择校费约2000万元。这样一来,义务教育在名校实际并不义务。

  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使择校成为“正当防卫”

  收取“择校费”缘何成为教育部门一直屡禁不止的问题?除了一些学校“见钱眼开”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缺乏、教学好的学校太少。

  南京市教委副主任张也可十分形象地把优质教育资源比作一个大蛋糕。他说:“关键在怎样切?切给谁?大家总不能守着蛋糕让其发霉吧。现在的问题是由谁来吃,吃法无非这样几种:权力吃、钞票吃、分数吃、关系吃、电脑派位运气吃、就近免试入学吃。究竟如何办,至今从上到下没有一个好答案。”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无论改革如何进行,由权力捆绑的“关系生”、“金钱生”是很难杜绝的。南京市一些重点中学的校长直言相告,学校不是净土。

  解决择校生的惟一出路是办好每一所初中。或是像有些国家那样,在义务阶段用一样的图纸盖出一样的学校,对师资进行区域性的流动配置。但就我国目前的经济现状,办好每一所学校还只能是一种理想。也有一些校长认为,在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的情况下,交钱择名校从一定程度上既满足了家长的愿望,也是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市场经济时代,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也是正常的。

  一位全国政协委员作了这样的调查,目前我国城市中学的人均年教育培养成本为2000—3000元,以一名学生一年要交数万元的择校费计,重点学校招收45名择校生的收益,就相当于一个中型企业的年利润。但事实上,一所重点学校所招的择校生远不止45人。

  公平的教育制度应该有助于减轻社会的不公平

  我国的教育事业还处在努力普及中高等教育的阶段,如果目前这种有钱才能上好学校的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多数人的子女会因交不起巨额择校费而耽误了前途,影响到国家的人才培养大计。

  家住江苏淮阴县城的出租车司机李某,儿子今年小学升初中,他家距全县最好的中学只有200米,原本按国家就近入学的要求,孩子可以顺利地进入这所最好的中学。谁知去年这所学校的初中部改制为“民办”,好在学校有政策,升进这所学校要进行考试。总算孩子争气考了204分(总分220),一家人喜笑颜开。谁知好景不长,接到通知书一看傻了眼,除要交8000元培养费外,还要交水电费、补课费、住宿费、自行车看管费、代办费、电教费、磁带费等。一家人一愁莫展,只好四处找亲戚朋友借钱,结果只筹到5000元。无奈,他们只能决定放弃,可儿子到其他学校读书,又因不在施教区,还要交一笔不菲的“择校费”。一家人左右为难,真不知该怎么办好。

  淮阴县是苏北地区的一个农业大县,全县80万人口,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去年全县最好的中学“淮阴县第一中学”,将初中部改制为私立民办中学,今年公开向社会招考学生。学校原本计划招生600多人,开出的培养费高达8000元。结果开学在即,可以交得起这笔培养费的仅300多人。

  研究未来化教育理论的学者顾竞先生说,最关注中国教育改革的是数亿人群的家长,他们对教育关切程度甚至超过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本身。他们认为原本应该由社会承担的风险,现在都交由家长来承担,实在是力不从心。

  花钱才能上到好学校,从深层次分析,它让大多数孩子从接受法定义务教育时就被权力和金钱人为地划成了两种人,穷孩子和富孩子。特别是初中阶段,让那些身在普通中学的孩子过早地接受了一种“失败者”的心理暗示。南京一些普通中学的校长们说,尽管我们一遍遍对学生说我们要争气,要把自己的学校变成一个争气学校,但我们的学生面对重点中学学生时,总低着头,心里发虚。每次看到这种情形,做教师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毕竟这些孩子只有十三四岁,漫长的人生道路还未开始。

  一位教育学者指出,有钱才能上到好学校的现象,形成了教育两极分化的市场格局,使受教育者从接受教育的那天起,就被宣布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条原本相同的“起跑线”已不复存在。如果校际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必然会导致和扩大社会的不公平,必然使大多数一心盼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家长,因自己的无权无钱而痛失这种本应属于他的权利而倍感不公平。他认为,一种公平的教育制度,应该是有助于减轻社会的不公平,而不应加剧社会的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