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大部分专科转向高职班的第一年,在被录取的学生中,有30%以上的考生拿到的是高职班的录取通知书。可是进入9月中旬,各高校新生已陆续开课了,记者却听说一些高校的高职学院由于报到情况不理想,在教育部的安排下又统一进行了第二批的补录工作。
高职班报到率只有七八成
北京师范大学高职学院招生办的李霆鸣老师说,北师大高职学院是面向全国招生的。师大在外地的招生情况不太理想,关键原因在于,北京市公安局规定,北京的院校招收高职班不转户口。仅这一条,就使许多外地的孩子,尤其是外地那些以考大学来改变命运的农村孩子,放弃了对北师大的选择。
北京理工大学高职学院副院长陈桂秀说,我们面向北京招生,第一批录取的生源质量较好,平均400多分。可是,学院第一批发出了近500份通知书,实际报到的仅360多人,第二批补录的学生分数降到了320分上下。她说,今年许多学校的高职班的报到率在70%—80%左右。
记者打电话找到了在外地开会的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处的刘军谊处长。他认为,高职班的入学率稍低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他说,从深层讲,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的阶段,我们的目标是2005年高校的入学率达到15%。学校与学生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以前是学校选学生,现在学生已经可以选学校了。这样,学生当然首选本科,所以有些学生放弃高职,宁肯复读来年再考。另外,学费太高也是一个突出原因。由于高职院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学费降不下来。这样,高职班一年的学费比本科少说也要高出上千元,这对许多农村家庭和收入较低的城市家庭来说负担太重。
海淀走读大学是北京最早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也是业内公认比较成功的学校。9月28日,记者见到了该校的副校长刘林,他还身兼北京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和高职招生考试方式研究课题组组长,他说,抛开“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和一些政策对高职的不利影响不说,根本原因是多数高职教育还未办出特色,未能与市场同步。而以专业热门、对路和学生的高就业率闻名的海走今年统招了4000多人,比原计划还扩招了。
家长和学生都惦记着专升本
“高职班的新生入校后,许多家长带着学生来学院反复询问如何专升本,他们希望3年之后,能相对容易地进入本校的本科序列,而对通过成人教育的方式进入本科学习还不太能接受”,李霆鸣老师说。陈桂秀告诉记者,有些分数较高的考生虽然来报到了,可情绪不高。
几位从事高职教育的教育者向记者表达了他们共同的担心:如果高职班的学生都想着再挤进学科教育中去,那就违背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初衷。
刘林主张可以借鉴台湾等地的经验,建立高职教育自己的专、本科甚至硕、博士系列,而且应该在学科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搭建一个从大专通向本科的“立交桥”,也就是说让高职班的学生可以通过考试选择高职的本科或学科教育的本科,同样,处于学科教育系列的学生也可进入高职学习。他介绍说,高职自己的本科已在上海等地试点。高职的专续本问题已列入今年教育部的工作要点。
而高教司高职高专处的刘军谊处长则说,成人、函授、广电、网络等大量面向成人的教育形式已经给广大求学者搭建了“立交桥”。他还透露,教育部新近批准了40多所重点大学的网络大学,多以本科为主。他说,人们脑子中那种“就业之前的教育正规,就业之后的教育不正规”的想法应该改变了。在他看来,高职班的学生不必急着马上升本科,先就业,再有针对性地选择继续教育的机会和方式。
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要结合起来
虽然还有不少人对职业教育不甚了解,甚至还存有偏见,但这些教育者们对职业教育的前景都充满信心。刘林说,如今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剧烈变革,职业的更新变化非常快。仅这10年光景,30%的职业“死”了,又新增了40%的职业。过去我们一锤定终身,现在一生换好几个职业不算什么,相应的我们的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所以,你即使已经接受了专科或本科的教育,但还不是终结,应该在终身教育和职业变迁中不断寻求升学和职业的最佳结合点。
刘军谊说,现在许多用人单位还只看文凭,而不是按劳动成本、实际需要和职业证书来用人。由于严格的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尚未建立起来,高职教育与劳动就业没有接轨,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他向记者透露,他正在上海开一个“双证书”(职业资格证和学历毕业证)制度工作会。为使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坐在一起认真研讨。
可以预见的是,入世后,国际贸易组织对劳工准入资格的严格规定将对中国的教育和劳动制度产生极大的冲击。以后,不管文凭多高,要从事某方面的职业,必须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将是必然。到那时高职教育必将大发展。
记者将近8点到海淀走读大学采访时,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栋教学楼的楼口都有一位老师把门,原来是在登记考勤。其严格出乎记者意料。而且今天还是海走新生军训后第一天上课。刘林说,学校请来了北大、人大等名校的系主任级的教授给相关专业的学生上第一堂课,“认识你的职业,设计你的未来”,目的是让我们的学生先认识、进而热爱自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