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不小的进步,使学校减轻了负担,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如改革后校园内的经营垄断,谁来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的问题,特别是改革后的饮食更是学生关注的焦点。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饮食业都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僧多粥少”的现象(学生多,经营者少),从而无法真正形成竞争体制。加之部分学校为维护既得利益而“保护”经营者,实行“封闭式”管理,禁止学生在校外饮食,或禁止对外出租的门面房经营餐饮业。这样,食堂无形中便成了校内的“垄断行业”,价格自然由学校或经营者规定,高出校外普通餐馆许多,即使上级督查指出部分饭菜价格过高时,也未使其价格降下来。这让许多贫困生的生活雪上加霜。
     在高价格饭菜的背后,其服务态度又如何呢?食堂改革后经营者并未完成角色转变,依然以管理者自居,根本没有把学生作为消费者对待。特别是学生多采用储值卡消费,这就等于消费者先付款后消费。这样即便你要的是鸡蛋面、而出来的是米饭,你也只得忍了,否则,晾你在一边,反正正是进餐高峰期。
     卫生条件是饮食业的关键,而高校中,往往既无卫生许可证,厨师更无职业证、健康证,餐具多半没消毒,只要不发生中毒事件就没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学生大多数敢怒不敢言,毕竟学生是弱势群体,特别是为顺利毕业、评先,更不会和经营者的“婆婆”———学校顶牛,虽然有些学校成立了以学生干部为主的饮食管理组织,但顶多是聋子的耳朵———摆设。我们真心希望学校真正履行职能,从根本上维护学生们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