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班干部竞选:民主意识从中小学开始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10-15

      “班干部是怎么产生的?”这是一个小女孩儿在一个大庭广众的场合,鼓足了勇气用她稚嫩的声音提出的一个勇敢的问题。在中国的中小学里,如今大部分学校还沿袭着传统的任命制或由老师提出候选人的选举制。正像一位老师说的:“班主任大小也算个主任,所以当然要把班里这些职位好好‘利用’起来。”

     很多孩子天生有一种“领导欲”,怎样以一种公平的方式给每一个人机会担任“班干部”,这是每一个孩子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一个9岁的男孩说,他曾经在梦中哭醒,因为即使在梦中老师也不同意让他当班干部。“为什么她就有权决定谁有资格当班干部?”这是发自孩子内心的对教育专制的强烈质疑。在孩子们的心中,呼唤着一种公平的竞争机制,呼唤着民主程序的产生。

     可喜的是,目前已经有一些中小学开始了民主竞选的尝试,记者不久前走访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和北京四中,亲身感受了校园“竞选”:候选人的竞选演说高潮迭起,一位竞选学生会主席的高二男生说:“你是否选择我,是你们的权利。但只要你选择了我,我就绝不会让你们失望!”场内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另一个男生则借用何振梁的申奥名言:“无论今天你们作出什么样的决定,都将创造历史。但是只有一种决定,能够改变历史。”

     令人兴奋的是,对于这些正在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民主”已经不再是一个概念化的名词,他们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民主,体验着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学生们出人意料的精彩表现,令人惊喜之余不禁深思:为什么“竞选班长”、“竞选学生会主席”在学生中产生了如此热烈的反响?如果这种推举学生干部的方式得以推广,会对中国未来公民素质的提高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谁来当班长?

     2001年9月21日下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六年级四班的班干部竞选正在进行。

     教室的黑板上写着五个大字:“班干部竞选”。班主任——一位梳着马尾的年轻女教师坐在台下一张小座位上。两位男女主持人落落大方地站在讲台中央。

     竞选程序分为三个步骤:先是上一届班干部的述职演讲,并对下任干部提出希望和建议;第二步是想竞选班干部的同学自愿上台发表“竞选演说”,由台下同学提问;第三步是同学投票,选出新一届班委。

     现任班长是一位很自信的女生,她述职的时候相当从容,有条不紊,而且比较全面。她觉得自己做得不错,就是感觉“男同学不大支持我”,对可能因自己工作方法欠妥而造成伤害的同学表示道歉。她说“对不起”的时候,为表示诚意还给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最后她感谢三位副班长和全班同学的支持。述职演讲虽然简短,但程式与风度都很到位。老班委述职完毕,主持人宣布竞选开始。先是宣传委员的竞选。申请的有8人之多,在各个委员的竞选中是最多的。据同学介绍,这是因为做了宣传委员,可以出板报,展示书法、绘画和各方面的才能。

     小学生们对于“锻炼能力”的概念认识得很清楚,很多同学上台后明确表示,竞选的目的之一是,锻炼自己的相关能力。大家参与的热情很高,在短短一小时的时间里,前后共有近二十名学生上台“表现”。台下的同学也全心投入,有的侧耳倾听,有的急欲发言,有的自己跃跃欲试,有的则极力鼓动别人上台。

     公开唱票的场面最为热烈,候选人站在台上,主持人为公平起见,请记者为他们唱票。学生们态度认真,郑重地投出自己的一票。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上届班长落选了,而上届副班长──一位文静漂亮的女孩当选为新任班长,两人相差二十多票。当“老班长”真诚地向新任班长鞠躬祝贺的时候,新班长也鞠躬表示感谢,全班热烈鼓掌。新旧交接进行得如此顺理成章,同学和老师对竞选产生的结果完全认同,场面令人感动。

     顾浔(12岁,男生):我通过竞选当过两个学期的宣传委员,政绩不错。当班干部不仅要学习好,还要有责任心,帮助其他同学,包括开通“电话专线”课后为同学补课。我觉得竞选班干部这种方式很好,很公平,就是民主嘛。

     赵雅晴(12岁,女生):我当过中队长和小队长,但是这学期的竞选我没有参加,因为我想把机会让给其他的同学,让大家都有锻炼的机会。

     张瞰:(12岁,男生):我是现任中队长,老师和同学都说我当干部以后变化很大,以前我不太会克制自己,当选为中队长以后,我意识到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为同学树立榜样,慢慢地连爸爸妈妈都发现:我真的变了。

     老师如是说

     冯勉(女教师,教研组长):我的班上曾经有一个很淘气的男生,在竞选班干部时突发奇想,别人提前两周就开始准备演讲稿,他临时在一张纸上写了几笔,到竞选时即兴上台演讲。他说:“我没当过官儿,大家看我站在这儿可能都挺奇怪的。我想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竞选一次试试。”台下的同学都以惊异的目光注视着这个平时最“闹”的同学,他接下来的发言就更令人不敢相信了:“我要竞选纪律委员,我知道我有很多问题,大家可能笑掉大牙。但是,我是这么想的:如果把咱们这个集体比做一条大船,我就是那推波助澜的狂风,如果我平静了,自然全班就风平浪静了。我想借此机会改正不足,希望大家给我这个机会。”全班同学热烈鼓掌,当场唱票,这个男生竟然得了40多票,位居全班第二。虽然后来他只当了一个星期的纪律委员,但这对他来说也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孙征厚(男教师,教研组长,42年教龄):我1959年参加工作,做班主任工作有30多年的经验。以前的班干部是一种荣誉,是老师的帮手,现在观念变了,班干部不再是专为老师服务的,而是成了一种教育的手段,是学生体验人际交往、合作精神、责任感的重要经历。我学生时代就没当过班干部,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是:没当过班干部,对一个孩子未来的发展是有障碍的。不管是当小队长还是当班长,重要的是应该有这样一种经历和体验,哪怕是失败的体验,毕竟也是一种体验,对他的今后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经验。

     教育专家如是说

     刘惠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具有责任心和合作意识。如果没有这种经验,就不可能养成这种素质。在竞选制下,孩子有了这种选择的体验,才会慢慢形成这种意识。我国中小学班级人数过多,从教育学上看,照顾这么多学生,已经超出了班主任的能力限度。所以他们倾向于任命一些自己认为较为优秀的学生帮他去做一些管理班级的事情。这一部分学生在这一方面做的工作当然要比其他同学多,班主任在评选“三好生”等“好事儿”上,也会更多地照顾班干部。加之中国社会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使得班干部的选举往往变成一场利益之争,而不是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过程。既然有这样的矛盾,班干部就不能树立一个“清正”的形象,不能得到全班同学的信任,同时,班主任也不能得到全班同学的配合。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在于改变班干部选拔制度。“官本位”思想在社会上早已成为众矢之的,越来越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尽早在学校中消除“官本位”影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和各种社会需要的能力,乃是当务之急。

     高洪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在竞选中,班主任是指导者和训练者,而不是直接干预者和领导者。当然一点儿不干预是不可能的,但是要用“无形的手”去做,如制定竞选程序,告诉学生应该进行观念的转变,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及时制止不良现象,如贿选、谣言等的出现,对学生进行选前和选后的教育工作。真诚地相信和指导学生,参加到他们当中来,师生之间的关系也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我认为当不当班干部对一个学生的心理是有影响的,当上班干部的学生,他的肯定需要、肯定情感得到的比较多,成功欲也要强一些,因而人生态度也更积极。而没有当上干部的学生,则往往比较失落,感受到的挫折感多一些,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我认为轮换制是个很好的解决办法,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当班干部的机会。

     学生会竞选:请投我一票

     如果说以班为单位的班干部竞选多少已经有些民主的味道,那么整个学校范围内的学生会干部竞选,则更是在模拟民主程序下的真实操练。不久前,记者亲自观摩了北京四中的学生会干部竞选,学生们的表现令人发出“后生可畏”的慨叹。据四中负责学生工作的杨凌波老师介绍,校学生会中的所有职位全部由学生通过竞选民主产生,这些职位包括:学生会主席、学习部长、组织部长、文艺部长、外联部长、生活部长、体育部长等。候选人是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经过初选、复选产生的,最后一轮剩下22位候选人,他们发表竞选演讲之后,学生们要投票选出15位。为了这次竞选,有的学生从暑假里就开始准备,一开学,校园的橱窗里就贴出了候选人自己精心制作的竞选海报,上面有他们“豪言壮语”式的竞选口号,有归纳概括出“一、二、三”的“施政纲领”,有幽默小品式的自我介绍,并附上自己的照片作为形象展示。

     因为高三学生面临高考,而高一学生才刚刚入校,所以学生会干部主要从高二年级产生。这些十六七岁的男孩子、女孩子,以这个年龄特有的热情和锐气,在竞选演说中充分表现自己各方面的才能。王思远是高二一班的班长,是这次竞选学生会主席的热门人选之一,这位曾获得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全国数学竞赛二等奖、英语竞赛特等奖的高材生,给人的印象是稳健、热情、成熟、充满活力且颇具号召力,他的竞选演说几次被学生们热烈的掌声打断。

     王思远的演说从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开始:学生会是做什么的?这是每一个学生会干部候选人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我的理解是:从广义上说,学生会是一个代表学生利益、行使学生权利的群众性机构;具体来说,学生会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说白了,学生会就是带着大家玩儿。但是,我们玩要遵循三点原则:第一,玩不能忘本,学生的本就是学习,不能荒废学业;第二,我们要玩出档次,玩出水平,要玩得有意义,不能玩过之后毫无收获,那样就纯粹是浪费时间;第三,就是要玩得尽兴。一旦学生会组织的活动再也无法引起大家的兴趣,那学生会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因此学生会干部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组织的活动不仅要有数量,而且要有质量。”

     他说:“如果我们将整个学生会机构比作一台机器,那学生会主席作为这台机器的核心电脑应当处于怎样一个级别呢?他可以是一台286吗?他可以是一台586吗?他可以是一台奔腾III吗?他可以是一台深蓝吗?都不行,我认为他应当是一台尚未发明的智能电脑。这智能二字,强调的是高效率的统筹规划和创造性的措施,以使整个学生会的工作更加趋于完美。我本人正是以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的。”

     最后,王思远果然以高票当选本届学生会主席,如愿以偿。

     专家:别小看班干部的意义

     对于竞选制这种选举产生学生干部的形式,教育专家普遍表示赞同。北师大教育系的高洪源教授认为,传统的单一任命制,弊大于利,因为它主要从“控制”着眼,固然可能有好的成绩与纪律,但会压抑学生的个性。

     他说,在任命制与竞选制之间还有一个选举制,当中已有一定的民主成分。但选举制下会有“假机会”,即由班主任(或加上原班委)确定预定人选,或由班主任最后定夺,从而锁定了选举的前提。而竞选则给每一个人以真正的表现、表达自我和当选的公平机会。班干部竞选制比起任命制和选举制,具有更大的优点,更适合于孩子们的成长。假如将任命制比作集权制、选举制比作集权加民主的体制的话,那么,竞选制就是更进一步的民主。它需要的是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

     至于是否应该把竞选制作为一种模式在校园内推广,专家认为,要视各地学校的具体的制度环境与班级的情况灵活掌握。在一些整体氛围较好,班级班风较正的学校,实行应该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在一个班级内部不良习惯暂时占了上风,竞选选不出一个良好的班长和班子,实行竞选就是不适宜的。

     高洪源教授强调,既然实行了“民主制度”,就要学会与这种制度和制度的结果共处,这是对全体人员说的,包括老师、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他认为,一旦确定下游戏规则,并且在这种制度条件下,依据民主程序竞选出了班长和班委会,那么就要尊重这个结果。即班主任与全体学生都要学会承认既定规则下产生的结果,并且学会与其共处。如果随随便便地否决结果,则后果会很严重。因为实行竞选这样的民主形式,有可能会选出一个不太称职的班长和“内阁”,或者过于活跃,影响了班里的学习成绩。这是民主必然的风险成本。这时,对全班都是一个考验,但只要老师积极进行引导,同学相互协作,相信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北师大教育系刘惠珍教授坦率地指出,竞选制也只是一种班干部选拔的体制,在进行选拔体制改革的同时,不必过分沉湎于竞选制形式本身,而更要关注改革的目的,它不仅是一个产生班干部的手段,更是一个培养学生民主意识、合作精神和锻炼沟通与协调能力的过程。

     在旧的班干部制度中,干部职位总是在十几个人中轮换。这种制度的弊端已经显现出来。一些大学生在入学以后,要求学校为他们开课,教他们如何与人沟通、跟人协调。这些能力固然有方法可言,但更重要的是实践,而在中小学阶段他们大多数人都很可惜地没有被赋予这种体验。做班干部能培养责任感、团队精神、自信心,能教人学会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应付挫折。没有这种锻炼的机会,就不可能得到相关体验。现代社会需要平等和参与意识,而这些在旧的班干部制度下是不可能得到培养的。转变了观念,竞选制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说:学习就是经验的改组与改造。没有机会,就没有体验。没有做班干部的机会,就不会有班干部的体验。社会生活对于社会中的人的团队精神和团体意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这种能力往往在做班干部中会得到很好的锻炼。

     走到社会后,做过班干部的人一般具有三个特点:自信心强、说服别人的能力强、协调能力强。而这些属于情商(EQ)范围内的能力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比智商(IQ)更重要,更能决定人能否融入他人,能否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因此,往往那些长期在学校里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在社会中更容易适应。

     童年或少年时代的游戏规则,往往一生都视之为当然。以“剪刀、石头、布”来决定先后次序,不用任何解释大家都认同这是一个公平的方法,因为这是我们儿时就已经认同的游戏规则。而民主和社会公平的原则,也应该从孩子开始培养,他们是未来的公民,他们的明天,就是我们所期许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