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宏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新教材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突出音乐文化的特点,恢复了中小学音乐学科教育的本来面貌,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那么,音乐学科应有的本来面貌是什么呢?首先,音乐学科是素质教育,是以乐音构成的音乐作品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情操和审美教育的音乐审美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培养中小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二是音乐学科是基础教育,应注意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新教材提倡重视实践,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贴近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小学教材中所安排的《有趣的声音世界》等,就是让小学生从一开始学习音乐就能注意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音源、乐器、音响,引起他们对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的兴趣和思考。三是音乐学科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在本次各种音乐教材的编写中,都注意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学习的原则,注意听(听音乐)、议(议论感受)、创(创造、编创)的过程转换和升华,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四是音乐学科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门类,应当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上述各种新教材不仅着力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弘扬,而且开拓视野,将世界民族音乐的介绍列入教材内容。
实验教材在编写的体例、结构方面基本上都是每学期为一册,每册分为5—6个单元,或若干课,每单元、每课设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围绕主题选取音乐材料。以《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的四个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为“经线”,另设四条“纬线”:音乐与人生、社会、自然,音乐与民族、国家、地域,音乐与历史,音乐与姊妹艺术。以“经线”与“纬线”的交叉、综合来编织出实验教科书的体例与结构。如小学一年级上册的单元人教版有:有趣的声音世界,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我们都是好朋友,音乐中的动物,动画城,迎新春,以及“我的音乐网页”等。此外,各种新教材还共同有如下几个特点:
开放性。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加大学生接触音乐文化的信息量,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经典与一般、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科学性。充分考虑学生学习音乐的认知发展规律、身心发展规律与获取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之间的联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和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去。
愉悦性。教材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求知欲为出发点,使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不断接受熏陶和教育。
综合性。首先是音乐学科内部的唱歌、欣赏、器乐演奏、音乐知识、技能等不同教学领域的综合;其次是注意吸收文学、美术、影视、戏曲、曲艺等姊妹艺术的新观念、新成果,进行有机整合;再次是注意吸收心理学、美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软化学科边缘,拓宽学习途径,以有助于理解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位置和特点。
艺术性。在整体结构方面,精心设计、编排教学栏目。在版面设计方面,力求做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插图紧扣主题,与学生年龄特征及心理认知特点相符;栏目图标统一、易解,有助于教材内容的合理及具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