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全国各类高等学校扩大招生280万人左右,通过扩招,使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率达到49%,部分省、市近70%,2000年和2001年再度扩招。在这一形势下,民办高校生源紧缺,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挑战与机遇并存,普通高校扩大招生,虽然给民办高校生源带来了严重挑战,但市场是不设“防”的,关键是怎样在挑战中求得自我发展,无论竞争如何激烈,国办与民办的竞争还是公平、公正、公开的,谁掌握这个制高点,谁就占有了生源市场,掌握了主动权。
我国的民办教育在夹缝中生存了近20个年头,闯出了一个新天地。中国老百姓对高等教育产品的需求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个人教育的需要;二是经济承受能力;三是预期报酬率。“不论国办和民办,学到本事就好办”的思想,大大冲淡了民办不如国办的传统观念。2001年,有几百名学生放弃国办选择渝州学院就读,充分说明了民办高校进一步得到中国老百姓的认同。
观念要更新
高等教育观念必须从仅注意追求尽可能高的学术标准转变为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走出一条产、研、学结合的办学之路。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民办高校捷足先登。因为他们是以市场为目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生产、社会资源,开展产学合作,缩短适应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生产应用型人才。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办学形式多样性——方向瞄准市场;办学目标职业性——专业跟踪市场;教学内容应用性——学生适应市场;教学方法实践性——学生立足市场”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收费要合理
目前,人们对教育消费的承受能力还是有限的。我们根据地区区域的生活水准,制定合理的学费标准。从实践看,我们的收费标准是符合大多数贫困地区及农村学生的承受力的,我们还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旨在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是奖、助、补、减四项内容。从近几年的招生情况看,我们这个收费标准与资助措施,大大地拓宽了生源的渠道,不仅招来了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市生源,每年放弃被国办高校录取而最终选择渝工的学子比例明显增大,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有限的教育资金作最有效的投资。”
专业要紧跟市场
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存在两个内趋力,一是选择自己喜欢,能够发挥自己爱好与特长的;二是选择社会需求,应用性强,就业门路较宽的。作为民办高校,由于它独特的办学机制,就显得更加灵活多样,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师资队伍的组合都比较迅速,完全可以按照市场经济的需要和人才供求随时调整专业。所以,在专业的选择中,民办高校给学生提供的选择面更宽、更广、自由度更大。
专业设置是否紧跟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也是民办高校竞争取胜的要素。在办学过程中,“关键专业”的正确选择,就奠定了学校的办学方向。所谓“关键专业”是指那些适应市场经济新发展趋势,能够带动相关的传统专业发展,并能为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创造一种新的基础的专业。我们在专业设置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的需要,就是我们专业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如计算机应用、电脑会计、电子商务、应用电子技术、机电等热门专业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毕业生就业面宽,这是广大学生所热衷的主要专业。在人才的培养上,我们坚持以服务市场为目的,加大专业的改革力度:其一,采取复合专业,基础课打破专业界限,增设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其二,除了必修课以外,设计了一整套本专业的、跨专业的、跨学科的课程体系。由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其三,依据产业结构以及人才的变化需要,调整学科专业层次,压缩中专层次,发展大专层次,推进本科层次。
由此可见,有特色的专业设置不仅直接扩大了老百姓的“投资空间”,学生获得了选择专业的充分自由,也使我们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
就业要早抓
从根本意义上说,求学者读书是为了就业。他们希望自己学业有成,并希望自己有一个施展才华的环境,凭自己的才识,在社会上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
作为民办高校,不仅要把学生教好、教会,还要操心他们的就业问题。早在1990年,我们就在深圳、东莞投入50万元资金组建办事处,成立学院的人才服务中心,深入调查研究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与用人单位共同协商,组织对口专业的设置。同时,学院在教学上也进行了调整,分一类快班、二类快班和常规班。对一类、二类快班,采用周日、寒暑假补课的形式,使这类学生缩短了在校的时间,又扎扎实实地完成了高教部规定的教学任务,保证了教学质量,这种灵活的办学形式与就业分配相适应。我们把毕业生化整为零,将原来的毕业时间集中在7月份,拓宽为3—7月份,减轻了毕业生就业时间的压力。到目前为止,渝州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100%。
中国高等教育要实现大众化,民办高校是必由之路,因此,办学者要有超前意识、超前观念、超前思想,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