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语文新教材教师如何用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12-05

  语文课程改革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语文课程的改革,决不是教科书的修修补补,而是从培养目标、课程功能、价值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评价等进行的全面改革,是根本性的变革。

  没有全新的教材就不会有全新的教法,然而有了全新的教材,如何才能有全新的教法呢?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那么,此次语文课程改革有哪些新的教育观念呢?

  据专家介绍,新语文课程体现了四个基本理念,一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些基本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教师只有深入学习领会其内涵,才能在教学中自觉贯彻落实。

  如何革除语文教育的弊端,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少做题”,“积累”、“感悟”、“品味”、“熏陶”等为改革语文教学选择了一个很好的便于操作的“切入口”。对于这些变化,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很好地把握,要花大力气改革语文教学。

  那么,具体到课堂教学应当注意哪些呢?专家建议,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抽象的符号和内容,而要与实际事物和对象本身联系起来,这就要求学生对周围事物、对现实世界进行深入的观察和认识,从而使语言文字与事物本质之间的距离缩短,这样获得的知识与能力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相互贯通,才能使语文学习获得生机与活力,而这种生机与活力来源于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认识。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杜绝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既定模式的做法。教师不要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以成人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受。

  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应鼓励学生主动感知阅读材料,尤其鼓励与文学作品进行直接的交流。不要用教师对课文的“肢解”分析代替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专家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课程专家强调,新课程为教师主动性、创造性地发挥提供了保证,教材成为作者、编者、教师、学生之间共同对话的文本,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为,教材无论如何更新,总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教师教育智慧的发挥,知识的不断更新,对教材的不断拓展与补充、创新,才能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不是课程被动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积极促进者、发展者,鼓励教师凭自己的学识、经验和个性来分析处理教材应是课程改革一个新的突破口。总之,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教师要力争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