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是湖南省双峰县第三中学50周年校庆的日子。这天,呈现在2000多名来自海内外校友面前的,是崭新的教学科研楼、学生宿舍、齐全的图书仪器设备、幽雅的校园环境,还有师生们良好的风貌。知情人告诉记者,这些变化,得益于该县对基础教育实行办学体制多样化的改革。
双峰县地处湘中地区,是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农业县,随着财政体制的改革,发展教育的要求和财政的严重短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到2000年底,全县每年需要发放教师工资近1亿元,而该县每年可用财力仅为8000万元,这成了压在县财政头上的一块巨石。该县教育局局长王深根介绍说,由于财政短缺,每年都发生教师工资拖欠现象,最严重的时候,拖欠时间长达6个月。
1998年9月,双峰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教育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决定改变办学主体单一的传统模式和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实行办学体制多样化。方案确定了“鼓励私人办学”和“国有民办”的办学原则。
2000年3月,这个改革思路在该县的第三中学和其他两所学校实行。
王深根告诉记者,三中本来教学质量处于全县的三流水平。县政府每年要为该校投入近百万元。由于经费紧张,学校教学和生活用房都是旧房,教学设施严重不足。教师不安心工作,学生纷纷谋求转学。高一年级一位姓罗的学生在描述原来的宿舍时说:“每到潮湿的季节,阴暗的宿舍地上积满了水,哪里像宿舍!”
通过仔细权衡,青年企业家佘国初和县政府签订了6年的办学协议。
按照协议规定,县政府将选定后的校长连同整个学校交给办学投资人,逐年减少对学校的投资直至停止投入,政府有权按照其他学校学费标准的10%浮动核定学校的收费标准,政府的义务是支持投资者的合法行为,为办学条件的改善提供便利,负责协调校农矛盾;办学者的权利是自主办学和招生,有权自行选定教师,学杂费的盈余部分归投资人所有,义务则是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办学环境,保证学校在办学的6年内资产增值270万元。
协议签订后的第一年,佘国初就动用自己的300万元资金,偿还了学校原有的120万元债务,将原本条件很差的2800平方米学生宿舍改建成全县最好的学生公寓,改造学生食堂,全面绿化了校园。
记者问佘国初:“几百万元投资会不会像打水漂一样呢?难道就没想过这个风险?”
“我仔细算过,教育投资是个好路子。加上县政府真正下了决心,我就不怕了。”佘国初回答得很有底气。
看到投资方的积极性,县政府通过与佘国初协商,2000年12月,双方将协议延长到9年,规定投资者必须在9年的办学期限里让学校资产再增值450万元。佘国初在协议延长后的半年里再次投资600万元,新建了教学楼、实验楼和科教楼共6.4万平方米,新建水泥篮球场4个,购置近100台电脑,建立了语音实验室。设备的改善,也促进了教学的开展。初二年级一位赵姓同学告诉记者:“做三中的学生,感觉并不比城里孩子差。”
同时,教师按水平和能力上岗成了绝对的准则。年轻教师朱伟原来只有初级职称,由于教学能力突出,被聘为学校团委书记、高三语文教师,月工资达到1500元,与具有高级职称的人相当。一位教师评论:“如果按部就班,朱伟至少要熬20年才能有这个待遇。”
校长罗长秋介绍说,现在三中的教师,许多是从全县乃至外地来应聘的优秀教师,他们的平均年收入达到了1.6万元,是改革前的两倍,其中最高的达到了近3万元。优厚的条件吸引了来自全省的好教师,改善了师资条件。
聘任制度使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提高很快,今年高考,该校的升学率就比往年提高了120%。
对于学校环境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反应最快的是家长们。在改革之初,一些家长担心学校被“改乱”,纷纷要求转学,一年下来,不仅那些原已转学的学生纷纷归返,就连邻县邵东的群众,也纷纷将孩子送到了双峰三中。统计数据表明,今年9月,该校的入学新生达到1048人,比往年最好时期的580人增加了近一倍。
一年半的改革过去了,双峰县政府从以前对三中的投入中节省了近40万元,这些钱被转投到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后,这所职业技术学校也获得了生机。以前社会上对双峰教育体制改革存在很大的担忧,怕背离教育目标、教师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国有资产流失、学校出现乱收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减少、教育质量下滑,实践让这些担忧落了空。谈到这次改革,双峰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席伏应表示:“实践证明这是一次效果良好的改革,县政府将继续全力支持社会力量对国有学校的办学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