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百年校园,在菜场、摊点的包围中喘息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12-13

    清晨七点,笔者来到当涂县姑溪河以南的当涂县河南街小学,

     在学校南门,如果不是挂在墙上的校牌提醒,你很难看出这里有一所学校,还以为到了某个农贸市场。听,卖菜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买菜的砍价声咄咄逼人;看,买者卖者摩肩接踵,更有菜贩为争芝麻大地盘大打出手。更有甚者,一卖鱼的小贩居然将鱼摊摆在了校门口的招牌下面,只要有买者问津,便将校门堵个严实。上学的学生因人小个子矮,淹没在人流中,看不见前面的路,艰难地走着;上班的教师,不敢骑车,为了不误教学,早早从家动身,出家门时穿着比较整洁,进校门时则是另一个样子了。到了傍晚收市,留下的是烂菜叶子,臭鱼肠子,还有宰杀家禽溅出的斑斑血迹。紧挨着学校的围墙还有一个厕所,破旧不堪,臭气熏天。在学校的东门,两个少先队员正站在大门两旁,迎接着同伴的到来,然而,陪伴他俩的是两个杂货摊。见笔者举起相机,摊主偷偷溜了。此情此景,笔者无言,只有手中相机的快门喀嚓作响,忠实地记录着眼前的这一切。

     背景回顾

     河南街小学始建于1906年,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学校。在她的周围有上世纪六十年代建立的当涂县化肥厂、厂区宿舍、农具厂、拉丝厂、木材加工厂、以及河南街居民区。与之毗邻的还有当涂县新桥乡的几个行政村。学校南大门前的这个农贸市场原先是化肥厂的一个篮球场,附近农村的农民一开始在宿舍区卖菜,外地的菜贩子闻讯也加入到此行列。于是,宿舍区内唯一一条通往城关的路成了农贸市场。由于是道路,来往车辆和上下班的人多,经常堵塞,九十年代初,厂里决定将农贸市场迁到篮球场。不曾想,道路疏通了,大门却堵上了。这一堵,就是十多年。

     河南街小学现有学生300余人,主要来自河南街这一片,包括姑溪河以北的红旗居委会的适龄儿童。在校学生高峰期达到600人,近年来每年的学生数在渐渐减少,原因一方面是计划生育的波浪性,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周围的工厂倒的倒,停的停,下岗工人逐年增多,家长有很多的时间接送子女上学,再加上学校周围的环境脏、乱、差,便纷纷将子女转到姑溪河以北的城关学校,大大削减了学校的规模,办学日趋艰难。按照当涂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该校没有拆并的意向,这就是说,学校还将继续保留下去。但如此的生源和周边环境,使人不敢想象,学校还能维持多久。

     综合治理

     鉴于学校的状况,九七年县政府和城关镇曾计划和学校共同酬集资金在学校西面的围墙边修一条路,将大门移到那边,不知何故,计划成了泡影。一九九九年,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召开了“全国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根据会议精神,安徽省和马鞍山市制定了“学校治安集中整治实施方案”。其中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单位、个人在校门半径200米内设置台球室、游戏室、录象厅和其他影响治安、危害师生身心健康或有碍市容的营业点;学校门前两侧50米内禁止摆摊设点、堆放杂物、开设集贸市场等,对已设立的要坚决予以清理。当涂县县城综治委也组织过工商、公安、城管、教委等部门对其进行整治,好了几天,后又恢复原状,摊贩们甚至玩起了“游击战”。尽管不时有小规模的治理,终因力度不到位,拿不出妥善解决的办法,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师生盼望

     在学校,老师、学生纷纷向笔者诉苦:冬天,经过这个菜场最好扶拐杖;夏天,冲天的腐臭让你不能开窗户。墙外卖菜的吆喝声连幼儿园的娃娃也学会了。在学校的周围,笔者没有看到任何警示标志能提醒人们这里有一所学校。最近到任的校长,进校第一件事就是打报告给有关部门,要求整治周边的环境。有关部门也看过,但仅仅是看看,没有下文。

     师生们盼望着哪一天到校,忽然发现菜场不见了,摊点消失了,厕所搬家了。朗朗的读书声回响在校园的上空,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仿佛置身于公园,整洁的衣服能从早穿到晚。学校不再在菜场、摊点的夹缝中喘息。这一天会很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