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出版,出版!
     这次清华商学英文版系列教材一出就达43本之多,加上其他出版社林林总总的“洋教材”,市场上的总数已多得超过读者的想象。来自书店及出版社的反馈是:教材大战不仅存在于“洋教材”与本土教材之间,“洋教材”之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
     “洋教材”主要集中在经济、管理、医学、计算机、化学等学科。其中经管类外版教材更是出版社争夺的重心。据了解,目前吃经管类“洋教材”的出版社不在少数,除了清华社、人大社、机工社等老牌出版社以外,华夏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等新秀也在迎头赶上;东北某财大出版社更是因推出百种英文经管教材而声名鹊起。
     据记者观察,目前较流行的“洋教材”主要有:清华大学出版社的《世界工商管理名典系列》、《清华商学英文版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企业财务与金融管理系列》、《市场营销系列》,华夏出版社的《哈佛商学经典·英文原版影印》系列,机械工业出版社的《MBA专业精品教材》等。
     这些“洋教材”面向的消费群体主要以重点大学重点院系的高年级学生为主,还有部分外企白领。按理说市场并不算大,但据各出版社反映,销路普遍不错,不少书甚至几度重印。相对于滞销的国内经管类教材而言,“洋教材”明显有其自身的魅力。以策划引入“洋教材”而知名的梁晶教授解释说,国外经济学教材之所以流行,主要在于它们“成功地把经济学向普通人进行解读,把非常深奥的原理阐述得简单易懂”,国内的教材死板而枯燥,而“洋教材”则更像是通俗读物。
     值得一说的是,价格一直是普通读者决定购买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引进的“洋教材”大多为影印版,除了插图的黑白色与原版的彩色有差异之外,质量基本与原版差距不大,而价格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例如《营销管理》(第10版,作者Philip Kotler)的原版价格为106.67美元,合人民币885元,而清华社的影印版只需69元人民币,基本与国内同类书价格持平。
     但“洋教材”掀起的出版热潮也存在不少问题。专家指出,目前“洋教材”存在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情况,专家呼吁,引进教材应该避免重复建设及潜在浪费,要注重实效性、实用性。
     “洋教材”期待“双语教学”
     “洋教材”正式登陆国内名牌大学的课堂已非一天两天。今年初一开学,北大、清华等大学就尝试在一些课程中部分或全部使用英文授课,所使用的教材大多为剑桥大学、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名牌课程的经典教材。
     清华大学于2001年开设的1440门课程中,有54门课程采用英文授课,覆盖范围从大一到研究生。这54门课程暂时采取中英两种课程并行,即所谓的“双语教学”,一种是从笔记、作业到考试为全英文教学,另一种则为全中文。两种并行课程由学生和老师自由选择。据悉,今后三年内,清华大学使用“洋教材”的核心课程将增设到500门。
     北大约有30多门课采用“洋教材”,其中一部分是原版进口的,另一部分是国内影印版本;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今年有7、8门课程全部采用全英文教材,课程包括《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管理》和《经济学》等,新生一入校,“经济学原理”这一基础课使用的教材就是原版《经济学》(萨缪尔森著)。中大管理学院会计学系规定:新生的《会计原理》和《经济学原理》两门课使用外文教材,并实施全英语授课。
     天津大学也规定:对部分研究生课程采用国外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的原版教材,并采用英语授课的教学方式。天大还要求,该校所有硕士点(包括新增硕士点)的课程设置中,至少要列出或增设一门专业课作为“双语教学”课程,并使用原版外语教材。
     更大的震动来自教育部夏秋之交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高校必须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专业,在金融、法律等专业,以及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开展双语教学。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要力争在三年内,开出5%-10%的双语课程。教育部要求高校使用优秀的、先进的教材,特别是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直接使用高质量的原版教材。
     名校向“洋教材”看齐已成大势所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章武副院长认为: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陈旧,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方面也存在许多不足。适当引进和借鉴国外名牌大学的原版教材,无疑是一条跟世界接轨的捷径。
     “引入洋教材,受到挑战最大的应该是师资。”清华经管学院MBA培养办公室钱主任说:“为了保住自己的讲台,许多年轻老师早早开始提高外语水平,不少人还利用假期去上新东方。老师不仅是专业老师还必须是外语老师。”
     面对厚厚的外文教材,还是有不少同学感觉压力较大。他们往往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来看懂英文,更别谈完全理解课本内容了。去年清华大学在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和电机四大强系开设的外语教育,起初听课的有130多人,两周后只剩102人。
     有关专家指出,“洋教材”要在大学课堂普及,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中国的一流高校毕竟不多,要让所有高校都同北大、清华那样实现“双语教学”,要求似乎太高了。
     警惕:洋教材也有误区
     涂方根是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硕士99级学生,在他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经管教材,其中外文版图书也不少。他告诉记者:“洋教材之所以受到关注,自然有它优点。但是,引进洋教材千万不要进入误区。”
     他认为,洋教材的好处在于实践性强,但引进来并不一定有实践指导性。例如会计、金融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由于整个政策法规的国情背景都不同,相关洋教材仅仅能提供借鉴和参考,很难具体操作;另外有些领域的洋教材并不比国内的先进,例如数据统计等,洋教材就过于简单,甚至没有国内的相关教材出色。
     另外,由于国外教材的编写思维跳跃,不同于国内教材的条理清晰,也不太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有人认为,对洋教材的引进不宜操之过急。因为大学教育毕竟是一个国家展示自身学术成果的舞台,如果过多地引用洋教材,将会挫伤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我们还必须整理自己的优势学科教材,展示自身成果。还有人认为,就像一个依靠进口先进武器的国家永远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军事强国一样,单靠引进洋教材也不能使得我们在学术领域超越别人。
     有调查显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了解国际商业规矩的经管类人才将特别走俏,“洋教材”此时大面积登陆,可谓适时。但洋教材的到来也带给我们不少启示:什么才是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教材?洋教材是否真的战无不胜?(来源:《中华读书报》2001-12-19 李国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