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一位农民教师的绿色理想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12-26

  长期以来,环保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行动,使环保教育无法深入开展。环保应是所有中国人的环保。

  河南省获嘉县冯庄镇的青年教师王文胜,率先在自己的小学开展了“建环保校园,做环保学生”的活动。他先是在自己的教室里放了一个废纸篓,来回收资源;他又用了4年时间才让全校每个班都放上废纸篓。

  王文胜的环保情缘说来话长,1995年发生的一起“村民伐木事件”最先启发了他。当时村里缺钱,支书就带领村民砍伐成材树,王文胜劝阻反遭奚落。无奈,他连夜起草了一篇名为《树木不能砍》的文章寄至郑州的一家报社,希望能起一些作用。半个月时间过去了,村里的树砍完了,文章也被报社给退回来了。王文胜这才如梦方醒: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还要从根上解决,那就是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   慷慨激昂讲环保

  “环保应该是全中国的环保,从学校、社区的小范围扩大到全民环保,才是对环保的实践和创造。”王文胜行动了,河南师大、河南理工学校、渑池教师进修学校等百余所省内大中专学校都留下了他振臂高呼的身影;随后,他又去了安徽、江苏、浙江、湖北、上海、北京、东北等地。随着行程的延伸,他资料夹里的“纪念物”越来越丰富,“自然之友”、环保总局、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人民大学以及他演讲过的其他学校都为“环保中国”欣然题字。这些东西王文胜一直像“看家宝贝”一样带在身上,对他来说,这实在太珍贵了。但最心爱的还是那件李燕杰教授亲笔题名的“环保中国”T恤衫。穿上它,王文胜能感觉到自己和“环保中国”更不可分了。

  几年来,王文胜快踏破了报社、电台、电视台的门坎,甚至自筹经费去北京参加高规格的学术活动,宣讲他的环保论文,近乎“疯狂”。曾有朋友劝王文胜回头,“仅凭你自己,解决不了问题,到头来两手空空,白费力气,又何苦呢!”惟一理解他的只有王廷锋一人。王廷锋是崔槐树小学的校长,跟王文胜是同村。他认为王文胜关于课本的循环使用、建设新世纪环保校园等是一种崭新的创见。他还算了一笔账:“只要把环保公司干好了,每位学生每星期拾1公斤废纸,一个市一年可创50万元利润,可办两所希望小学。我说要搞校园环保公司,人家笑我是让学生拾破烂,拾得再多,学生又不会多考一分,说得人真是无地自容。其实这里面大有文章,包括对学生的劳动教育、理财教育、诚实教育等,可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王文胜也深有同感:“一度长期困扰环境卫生的废纸,实际上是一种资源——造纸原料。用其造纸,节水、节电、可降低生产成本。捡一片废纸事小,但让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国人都能够从这些小事做起。就是环保时代的伟业和环保教育的课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

  王文胜的奔走呼吁终于在社会上引起了关注,河南的《大河报》、《城市早报》、《教育时报》等均刊登了他的事迹;王文胜出名了,郑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邀请他加入,并为他颁发了青年志愿者证书;河南中基商贸公司授予王文胜“荣誉职工”的称号,并将一辆电动自行车和5000元捐赠于他;他还与“废旧电池回收大王”田桂荣一起在郑州动物园进行环保宣传……

  王文胜的事迹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作为民间环保志愿者的王文胜还面临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王文胜曾演讲过的学校——南阳理工学院院报编辑常老师的心中已徘徊了很久。常老师认为王文胜目前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一是经济支持力,王文胜需要自己掏钱包,这对一个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很现实、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二是广泛的社会支持力,环境恶化已成了社会公害,人们在受到自然的惩罚后有了新的觉醒和认识,王文胜一出现便受到赞扬,这也许是目前让他更具信心走下去的原因,但要把个人行为转化为一种普遍认可的社会使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环保宣传教育是个巨大的社会命题,仅靠王文胜、田桂荣这样的民间志愿者还无力承担,他们急需社会的支持和扶助。其实王文胜心里也清楚,但是很无奈,可能“重要的不在于它的结果,而是过程”这句话是对王文胜的最好安慰和对他行动的最好明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