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老师不会教 学生不会学?新教材的新困惑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1-04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随着这著名诗篇的结束,舞台上扮演刘兰芝的同学,像朱丽叶那样在假死复苏后,抚摸着焦仲卿的尸体,痛哭殉情。近日,北京市第二中学高二年级的同学们以自己对语文课中所学各类诗歌的独特理解,自编自演了11个诗剧。

     “现在中外诗歌几乎占了高中第三册教材60%以上的篇幅,参考书难找,诗歌本身又很难讲,我们只好让学生按自己的体会,把诗歌编成诗剧,用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对课文的理解。”北京二中的范锦荣老师告诉记者。自从2000年北京市和全国一同使用了新版的语文教材后,面对阅读量大、篇目涉及古今中外的新教材,各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开始了新的探索。一些老师对新教材的教法感到迷茫。

     范老师说,新教材的教学要求没有从前教学参考书规定得那样细致,往往只有几句提示,讲授的程度很难把握。北京55中语文教师王建华说,高一第一册所选的12篇文言文,多是先秦和汉代散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虚词、语法等知识点多、难度大,且篇篇几乎都要求背诵,老师检查不过来。还有许多老师反映,古文、诗歌讲这么多,可高考中这两部分的考试量都不大,他们不知道怎么才能把教学和高考协调起来。同时,由于新旧教材的差别太大,有不少以前初中语文分数很高的学生,感到非常不适应,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及格都很困难。

     是新教材的改革思路有问题?还是新教材传达的教育理念与我们多年习惯的方式冲突太大?

     记者来到人民教育出版社,拜访了高中语文教材的主编之一顾振彪先生。“老师们说的问题应该是教育观念转变中遇到的正常问题”。他说,以前我们的语文课本,突出的是政治性、同一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和人文素养。这次基础教育的教材改革正是为了纠正这种倾向,要通过文学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人文素质、审美能力和文学的底蕴等等。让文学教育真正能培养人,培养个性,培养人格。“当然,一套新教材要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多次修订。现在高中语文使用的试验修订本,就比试验本在难度上有所降低。下学年将使用的再次修订本,在背诵篇目上比试验本删减了一半。这都是听取了老师们的意见后修改的。”

     顾振彪说,现在老师们面临的考试压力太大,生怕自己哪个知识点没讲到,学生将来考不出好成绩。其实,教学大纲并没有要求他们把所有的课变成一个个知识点,而只是要求对一半课文精读。教材改革要求学生能自主地学习,自己去感悟。一篇课文,你可能学到了甲,他可能感受到乙,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就像看《红楼梦》黛玉进贾府一节,你可以喜欢林黛玉,他也可以喜欢王熙凤,只要每个人言之成理,都应该算对。不然怎么会有创造性呢?我们一生读过那么多的书,也并不是都能读懂、读透,又何必去要求学生全部读通,答案一律呢?

     对于有的老师认为新的教参编写太笼统,不够具体的问题,顾先生称,他们是有意这样做的。要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感悟,老师首先要讲出自己的体验。这样才能教给学生真诚和真实的东西。今后的考试,尤其是高考的内容和形式,顾振彪说,一定会改,会与教材改革相一致地改,而且已经在改变了。他说,请老师们不要被高考捆住手脚,要从新的教学观念入手,敢于自己去创造。因为,新的课程改革标准很快就要出台,高中的许多课程要变为学分制,要开设大量的选修课让学生选择,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造和发展空间。到那时,老师们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