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书难道也有好坏之分?记者在二层的高考辅导书专柜发现,“3+X”辅导书满天飞,它们的命名也各有千秋,有的是“试卷精选”、有的叫“高考决胜”、有的干脆以“题典”自居,有的明明白白写着“高考必读”、有的自称“全程最佳捷径”。家长和学生要想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辅导书犹如大海捞针,实在是难于上青天。
记者发现,几位特级老师虽然是为自己的辅导书前来做宣传,但是他们却不赞同应考学生见书就买。
记者随即在书海里“遨游”,结果发现以高考辅导为名的辅导书竟然近百种。由于今年是“3+X”在全国全面推广的第一年,以“3+X”醒目字眼为题的辅导书被放在了书架显眼的地方。纵观这些辅导书,北京以外省市的竟然占据了大半江山,即便是北京的出版社,也是各路“好汉”一齐上阵,甚至是与教育毫不沾边的某些特殊行业的出版社也加入进来,有的甚至没有作者的名字,只是羞羞答答地署上“高考试题研究组”的联合称谓,令人感到莫名其妙。
记者在现场发现,学生结伴或者自己前来买书的很少,大多是家长亲自挑选,还有的家长则是“押送”孩子来买辅导材料。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位高中生的家长带着他的女儿像是从远郊区县赶来,风尘仆仆的样子。他们父女2人一到高考辅导书区域,就开始盯在五六个书架上,不停地翻来找去。最后,还是父亲“火眼金睛”,在书海里面发现了“目标”,他顾不得这里不能大声喧哗,激动地招呼女儿:“闺女,找到啦!”女儿却一脸的不高兴:“我反正是学不过来了,要买你自己学好了。”随即,她索性自己跑开了。
辅导书越来越多,对于学生而言是不是一件坏事?北京育才中学从事毕业班教学的刘志王禹老师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却首先告诉记者:他经常会遇到学生拿一些辅导书来问他,为什么上面的答案与老师讲的正确概念不符,而且有的书对于问题分析得不准确,有的书上的题型似曾相识。刘老师看过以后告诉学生,如果你感到这些辅导书根本起不到答疑解惑的作用,甚至是添乱,无论是花多少钱买的,也不要再继续使用下去了。因为有的辅导书纯粹以赢利为目的,编者无暇文责自负,学生如若再继续以此为蓝本自学,就会误入歧途,不仅仅是耽误时间,还干扰了正常的学习计划。
刘老师在外地讲学时发现,有的地方应届考生每人至少有十几本辅导书,学生们为此消耗掉大量的宝贵时间,有的人甚至舍本逐末,放弃了教材,专攻辅导书上的怪题、偏题和超难题,并以此为备考的动力。刘老师认为,一旦这些辅导书出现了相互矛盾的地方,如果学生从老师那里得不到及时的解释,将为他们备考带来想象不到的困难。而且,白白吞噬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和财富。
刘志王禹老师:对于考生而言,辅导书有1至2本精品即可,多了根本读不过来。辅导书的根本目的是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说白了,就是激励他们爱学习、会学习,从而将兴趣回归到教材本身去,而不是盲目地攻关。难题是为了顶级名校选拔尖子生用的,如果每个考生都可以迎刃而解,考题则失去了它的选拔意义;如果大家考分相差无几,考分则贬值。刘老师说,他不轻易为学生推荐辅导书。他还明确表示,如果有老师向学生推荐十几本考试辅导书,肯定是不负责任的,原因很简单,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完完全全利用它们。当然,家长更不要越俎代庖,强加学生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
北京著名特级教师杨子坤老师:考生要通过精品辅导书了解到命题思想才是真正的收获。即便是“3+X”,也并不可怕。据他预测,今年还是以单科综合为主,跨科综合为辅,考生应该重视抓住基础知识点、基本能力和基本理论观点。学习无捷径,不要轻信某些辅导书关于押题的承诺,考题千变万化,没有人可能押上高考试题。辅导书上的例题只是学习的载体和工具,例题最终是对掌握知识的考察,学生还要回归到教科书上,基础的东西离不开教科书。
北京特级教师王家琪:考生要通过有针对性研究高考的辅导书,好好琢磨命题人的出题思路是什么,而不是盯着将要考什么。出题思路针对的是能力的考察,做会几个例题说明不了大问题。王老师有着十几年的高考阅卷经验,他还强调,他常常在阅卷中发现,有的考生忽视或者根本没有读透试题,就轻易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点堆砌在考题的答案里面,结果得不到一分。如果这些考生能够在平时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辅导书了解到判断题型的技巧和方法,就不会出现这类问题。王老师希望,毕业班老师要为学生好好把关,不要让他们过多地沉浸在完成辅导书里面的模拟题和学校的经常性考试中。那些缺乏高考教学经验的老师更应该学会遴选和使用精品辅导书,从中体会专家的备考思路和视角,以便教会学生科学应考。而不是像有的人那样,只会让学生泡在某些辅导书的题海里面,学生在前面做,老师在后面判,大家被题海死死地套在一个圈套里面。
北京特级教师周誉蔼强调:考生不要过多地在辅导书上寻找跨学科的例题进行实战。根据前两年的实践,他预测理科的“3+X”中跨学科的部分不会太难,因为考试着重基础知识,只要各科的基础知识搞懂,就不怕考题联系起来。考生手里的辅导书过多,势必造成同等对待,从而漏掉重要的典型题。他说,事实证明追求数量远远不如追求质量,真正把一些经典的题型彻头彻尾搞懂,一定可以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