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评论:入世后,基础教育的变化何在?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1-08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对外开放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也将给中国的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促进中国教育发生深刻的变化。

     我认为,主要的变化是:

    首先,国办教育大一统的局面将被逐步打破。

    我国的教育体制,建国五十多年来没有发生过根本的变化。基本上是沿袭建国初期照搬的苏联模式。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尽管教育也每天在改革中前进,但基本办学体制却未发生动摇。有人称“教育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实在是十分中肯的。热热闹闹、形形色色的教育改革,基本上都是局部的、浅层次的、细枝末节的,有不少实际上走的是盘陀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民办教育的兴起曾给人们带来不小的希望,但由于政策滞后,且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使民办学校无法享受与国办学校同等的待遇,以至于不少民办学校举步维艰,整个民办教育的发展不尽人意。

    WTO规定的开放贸易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三部分,教育属于服务贸易。入世后,中国的教育市场也将逐步对外开放。外国办学机构抢占中国教育市场是不可避免的。可以预期,今后几年内,外资(包括合资)办学将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浪潮。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政策将进一步放开,国办教育、民办教育、外资(包括合资)办学将形成在基本平等条件下的竞争格局。而国办教育则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大一统的局面将被打破。政府对学校的行政干预将逐步减少,现在对学校的管理职能将大部分逐步交给社会行业学会。

    其次,教育供求关系的变化将带来教育角色关系的深刻变化。

    随着办学主体、办学形式的多元化,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将得到逐步缓解。在国办学校一统天下、教育资源高度紧张时,只有学校选择学生的权力,学生和家长却没有选择学校的权力。生源被按行政区划指定只能上某个学校,不能上其他学校。学校以其特殊地位,尤其某些重点、名牌学校更以其稀有资源的特殊地位,临驾于学生和家长之上。学生要进入这种学校,要么凭借很高的分数,要么凭借高额的费用,要么凭借过硬的关系,才有可能踏入校门。今后,这种局面将被打破。学生和家长作为教育市场的消费者,将拥有应有的自主选择权。画地为牢的局面将被打破,学生不仅可以选择学校,也可以选择教师。教师和学校作为教育服务的提供者,与教育服务的需求者之间将成为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如果不能提供令学生和家长满意的服务,就会招收不到学生,将意味着学校关门和教师下岗。

    第三,教师与学校的关系将由依附关系变为合约关系,教师的流动将成为正常现象。

    长期以来,教师带着“国家干部”的身份,被按计划分配到某一所学校,学校就要为教师解决生老病死乃至衣食住行包括住房、医疗、保险、个人进修学习、子女升学就业等等在内的一切,而作为劳动报酬的工资却一直处于比较低下的水平。教师是典型的“单位人”。教师如果想流动到另一单位,要受到单位、主管部门甚至地方政府的严格限制,要冲破编制、工资、户口、粮油关系等层层关卡。今后,这种情况也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分配就业将变为自主择业;“单位人”将成为“社会人”;依附关系将变为合约关系;学校将支付给教师与其劳动相应的报酬,但却不再承担属于社会应提供的各项保障;学校可以选择教师,教师也可以选择学校。教师的流动将成为正常而容易的事情。而如何通过事业、待遇、感情等要素吸引并留住优秀的师资,将成为学校和校长优先考虑的首要问题。

    第四,教育质量的标准将发生变化,实施素质教育将成为社会的普遍要求。

    几十年来,升学率几乎成了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由此导致的“片追”倾向,使学校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背离了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实施流于空谈和形式,所培养的人才畸形发展,综合素质低下,制约了民族创新能力的发展。随着高校办学体制的多元化、社会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学生升学就业的多渠道,沿袭已久的升学率统计将失去意义。高校招生将成为社会性工作,与学生毕业的中等学校逐步脱钩。高等教育学历将为更多人持有,而仅凭学历就业将成为历史,综合素质的高低将决定毕业生能否就业和成功。学校教育评价的主体,将由单一的教育主管部门变为政府与社会相结合;而评价的主要内容,将是综合办学水平、学生全面素质以及他在学校所感受到的快乐程度。评价标准的变化,将为基础教育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强大的推动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较好的落实。在此过程中,学校课程、教材、教法将发生全面的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