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校校通”建设,想好了再花钱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1-18

    谁都知道教育最缺钱,教育信息化又最需要花钱,但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因缺乏经验和宏观规划,一些校园网建设项目匆匆上马,其结果是应用跟不上,大量设备被淘汰。还有一些地方和学校,明知自己不具备建网条件,但为了获得资金支持,也硬着头皮上项目。

    上海是经济发达的城市,也是教育信息化走在全国前列的城市,到去年9月1日,上海市所有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即使是这样,记者在上海采访时却发现,这里上至各级教委领导,下至校长和老师,都思想一致地遵循着一个建网原则:想好了再花钱!想清楚了再建网!

    与一些地方动辄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建校园网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上海,花十来万建网的情况比比皆是。说上海人精明也好,务实也好,总之,他们不会打破自己的做事原则:必须先想清楚了再做。

    “用现代的手段摆排场,代价太大!”采访中上海黄浦区教育局副局长王伟鸣不止一次地对记者说,教育信息化发展到现在,是需要我们静下来认真思考、认真规划的时候了。“应用电脑价值何在?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能不能解决?搞网络是为了什么,就只是为了得到信息吗?这些问题不搞清楚,不提前规划好,建起的网也发挥不了作用”,“电脑也不是用得越多就越好,什么时候可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都得想清楚。有的学校已提出不要黑板了,这很不恰当。”他强调,在校园网建设过程中,需求是核心,如果谈不清需求,就不要建。而如果目标不明确,方向错了,就可能走回头路。

    “建网不求一步到位,而求恰到好处”,这是记者在上海采访时听校长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为了避免宝贵的设备被过早地淘汰,学校大都采用好用、实用的建网方针,不求奢华。

    上海大同中学常务副校长杨明华形象地比喻说,建网不是建房子,建房子可以超前30年,建网如果照搬此法,肯定造成浪费。他介绍大同中学的建网思路是:先“软”后“硬”,分层推进,边学边建。该校1996年开始筹建校园网时,并没有急匆匆上马,而是先请专家到学校进行培训,1997年拿出了初步的建网方案,又经过近4年的发展,到2001年校园网才基本建成。杨明华总结的建网经验是:“起点要高,步子要正”。由于没有太多的样板可寻,所以他建议大家不要过于急躁,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采纳和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

    上海东格致中学提出了建网“两结合”,即实用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先进性与普及性相结合。据该校校长傅锦疆介绍,在学校里,学生用的电脑往往都是最好的,要能跟上软件应用的要求,换下来的旧电脑则都用于教师办公。另外,建网时既要考虑效益,又要考虑发展,在尽可能考虑未来校园网功能可以拓展的前提下,以“够用”为标准,对目前尚无条件使用或很少使用的设备,暂不添置以减少浪费。该校书记王翔则告诉记者,现在老师们已经很习惯到电子备课教室去备课了,“目前的电子备课教室能允许10名教师同时备课,但已不能满足老师们的需求了,今年我们准备再扩大规模”,“我们的想法是要到老师们有需求时再上,否则设备淘汰太快!”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生指出,校园网建设的底线是要求学校必须具备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不同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技术规格定位,要从应用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建设。在小学,可考虑采用网络电脑、无盘工作站,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对集中地建设中心机房的方法服务周边学校。对于在信息技术方面有发展前途的特长学生,则应该配备专用的信息技术实验室。总之,要想好了再花钱,不要造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