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政府要求学校改制,岂能强买强卖?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2-01

    2002年1月15日,一封沉甸甸的信摆在了《中国教育资讯报》总编的办公桌上。“尊敬的领导,你们好!我们是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教师,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再次向您反映我们学校现在所面临的被卖的困境……”信后是全校近百名教师的签名和密密麻麻的手印。

    1月19日,记者走进了马陵中学的大门……

    现场直击: 教师与外商对峙

    1月21日上午,马陵中学校长办公室。

    办公室外狭长的走廊上挤满了教师,办公室内三十多名教师正在激动的议论。陈校长神情严峻地站在办公桌后,靠墙的两张沙发上坐着两名神色尴尬的男子,他们正是买方澳大利亚“大华时代集团”代表。

    上课铃响了,部分老师回到教室上课——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是教师神圣的职责。但办公室里仍然挤满了教师,尽管外商试图向老师们解释他们仅仅是代表公司到学校了解情况,特别是老师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但是他的话常常被淹没在老师们愤怒的质问中:

    “你们买了学校不就是想赚钱吗?”

    “学校是用来赚钱的还是用来教育下一代的?”

    一位站在最前面的老师激动地说:“投资教育我们欢迎,但如果投资是为了赚钱,在我们这个人均GDP还不到4000元的地方,老百姓还根本没有达到这种(拿钱买教育)水平。我们教师是为了祖国奉献,不是为了赚钱!”

    他的话赢得了在场所有老师的热烈掌声。在这种情况下,两名外商代表尽管百般解释自己只不过是得知政府有卖学校的意向,所以来实地考察,但老师们还是把矛头对准了他们,局面相当紧张。

    最后,由陈校长开道,老师们才很不情愿地闪开一条通道,让两名外商代表离开了办公室。

    教师们的愤怒是从去年12月中旬开始的。那时,宿迁市宿城区政府同校长商量要将马陵中学拍卖,校长不同意。但随后,政府宣布学校一定要“改制”,并且已经打算将学校卖给外商澳大利亚“大华时代集团”,并限定改制要在12月底完成。

    这个决议遭到了老师们的激烈反对。决议宣布后的第二天,老师们自发开会商讨此事,决定让几位老师分别到省教育厅和教育部反映情况。“我们当时冒了很大的风险。因为上面有领导说‘谁敢上访就严惩谁!’。宿迁百货大楼改制的时候职工游行,结果负责人就被抓了。我们甚至已经做好了回来坐牢的打算”,马陵中学的老师这样说。

    但是,在老师们出发后不久,区政府突然改变了决定:学校不卖给外商了,但学校教师必须自己将学校买下来。

    老师们都觉得这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老师们说:“我们老师一个月的工资才七、八百,低的只有四、五百元,如果要让我们买学校,每个人至少得出两、三万元,对我们来说这简直是天文数字!”

    然而,政府的压力使学校改制的步伐不可阻挡。1月6日,宿城区委书记在全区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大会上说:“全区产权制度改革必须在1月底完成。届时不完成任务的乡镇街道和主管部门的党政领导要向区委、区政府作检查,……到2月15日仍未完成的降级使用,未改制的单位领导就地免职。”(见《宿迁日报》1月9日头版文章《宿城区强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老师们除了积极寻求“外援”,似乎没有别的办法。于是有了文章开头出现的集体签名信。

    到记者发稿为止,马陵中学的“产权置换”仍在进行之中。学校无奈之下已经制订出了一个1月6日~30日的改制工作计划表,表上清楚地显示,在思想动员、确定资产、动员教师认股过后,马陵中学将成为“宿迁钟吾教育集团”。

    “改制”:

    是发展教育

    还是毁了教育?

    事实上,类似马陵中学这样的“改制”在宿迁市并不新鲜,这只不过是全市“产权置换”大改革的一个小插曲而已,不仅学校,其他部门如企业、贸易、文化、卫生等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产权置换”。产权置换主要有两种方式:要么被其他个人或集团收购;要么由原单位职工出资购买。目前,摆在马陵中学面前的也是这两条路:要么被澳大利亚“大华时代集团”收购,要么老师们或借、或贷,出资将自己的学校买下来。

    将马陵中学“改制”的政策依据可见2001年9月24日的宿迁市人民政府文件(宿政发2001142号):“按照‘保两头,放两头’的要求,大力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即保证九年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开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所谓的“放开”,即将原来的公办幼儿园和部分公办高中“推向社会,逐步由社会力量兴办”,这也正是“产权置换”的核心所在:随着学校资金来源的改变,学校的所有权也会发生质的变化。

    从政府文件上看,提出这样的政策是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市教育局办公室王主任说,这样做的出发点是为了“搞活机制,吸引部分资金,多渠道投入教育,发展壮大教育。”一方面,这样做可以打破以前的“大锅饭”,把教职工的利益和学校的利益捆在一起,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讲,学校应该有办学自主权。政府应该减少对学校业务上的干预,只是在行政上对学校进行监督。通过“产权置换”,也能比较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宿城区教育局的一位负责人也说,在中国广大的农村曾经通过“包产到户”的体制改革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从理论上说,在学校进行“产权置换”应该能够成为一种革新的力量,“搞活”教育。而关于为什么要保职业教育这一点,王主任说,这是根据地方的实际需要作出的决定。“宿迁的经济比较落后,职业教育可以直接为经济服务。所以政府想保这一块。”

    但对于政府提出的“保两头,放两头”的政策,一些人也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产权置换是政府对教育不负责任的行为。实际上就是政府想甩掉财政上的包袱”,老师们这样理解。

    “如果这个政策真的在全市推开的话,那么,宿迁市的高中教育真的就毁了”,马陵中学的一位老师痛心地说,“改革应该是朝着好的方向改,它应该从两个方面促进教育的发展:一是促进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二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但是目前的这种‘改制’反而是在这两个方面都造成了破坏。”

    毫无疑问,“产权置换”在将学校推向社会的同时也将教师推向了社会。以前老师们属于“国家干部”编制,而一旦改制以后,老师们的档案将送到人才交流市场,和学校只存在聘用关系。“铁饭碗”就此打破,老师们当然会反对。的确,大部分教师目前心理上仍然没有做好“到市场上去竞争”的准备,很多老师在为学校、为党服务了几十年后,突然面临这样的转变,自然有被政府“扫地出门”之感。一些老师甚至说:“我们学校的效益很好,我们可以不要政府的一分钱投入,为什么政府就不愿意保留我们的编制呢?”转变教师们的观念,似乎成了推进改革的当务之急。

    但是,老师们反对“改制”,仅仅是因为想保住“铁饭碗”,保住“编制”吗?

    来自教师的呼声:

    “我们干的是一份‘良心的工作’,我们不愿意学校成为赚钱的机器!”

    “教育怎么能和企业相提并论呢?”

    “今天在这个讲台上,明天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如果教师们都是这种心态,怎么可能安心从教?”

    “学校卖了,学生怎么办?”

     ……

    老师们的种种疑虑并不是空穴来风。在目前正在进行的学校“产权置换”中,的确有很多地方仍需要更深入的探索。

    “我们并不是反对改革。”老师们一再这样声称。那么,什么原因使他们这样反对“改制”呢?“改制”使他们丢掉了“铁饭碗”,这毫无疑问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但更重要的是,在砸碎“铁饭碗”过后,“改制”并没有使老师们得到必要的社会保障。

    “外商也承诺,在购买了学校过后可以和老师签订协议,一保证提高现有的教师工资水平;二保证按时交纳三险,即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三保证三到五年之内不辞退现有教师。”宿城区教育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但问题就是,老师们根本不相信!”

    马陵中学的老师之所以不相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宿城区机关幼儿园的“改制”已经为他们提供了前车之鉴。宿城区机关幼儿园是一所省示范幼儿园,去年8月改为股份制过后,尽管从政府的宣传来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一些幼儿园老师却反映,部分老师下岗了,其中不乏有教学能力者;即使在岗的老师,收入也下降了近30%,而所谓的交纳“三险”,也不过是从教师的工资里扣除。另一个对他们影响很大的事件是民办宿远中学校长携款潜逃事件。去年11月,宿迁市的一所市属民办高中校长突然不知去向,学校十万元现金也去向不明,后校长虽被抓获,全校师生却流离失所,部分学生还被分流到了马陵中学。机关幼儿园“改制”的结果,使马陵中学不愿意重蹈覆辙,而民办宿远高中教师的命运,也使他们不敢相信一纸合约能够为他们的未来提供保障。

    老师的确害怕“铁饭碗”被砸碎,尤其是当制度和社会氛围都没能为老师们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保障和宽松的空间的时候。因此,如何规范化,使学校在被推向社会的过程中有明确的操作准则,是给改革提出的最大挑战。改革应该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但是,照目前的情形看来,如果真的要硬性在马陵中学推行“改制”,恐怕要事与愿违了。老师们态度坚决地表示:“我们坚决不同意把学校卖掉。这不是哪一部分老师的意见,而是我们全校老师的看法。”

    老师的态度毫无疑问会影响教学。尽管老师们都表示现在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但是,教师们的不满情绪给教学带来的影响又岂是一般的“秩序”所能衡量的呢?除此之外,学校改制本身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以马陵中学为例,如果它成为一所“私立”的,或“股份制”的学校,学费自然要上涨,学生是否能有这样的经济承受能力呢?马陵中学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和城市的普通家庭,如果学费上涨,一些学生必然要退学,或者转到其他学校。记者在马陵中学采访时遇到两位学生家长。一位带来一张村委会的证明,证实其家庭经济困难,请求学校减免学费;另一位则带着女儿直接来找校长:“她想退学。她妈妈生病。”没有更多的理由,但已足够断送一个孩子的求学之路。

    “现在我们学校实际上收费比政府规定的学费还少100元左右。但就是这样也有一些家庭承担不了。”马陵中学的老师介绍说。

    “学校是赚钱的还是教育人的?”老师们这样质问。因为从目前的种种情况来看,一旦学校“改制”,政府对学校将不再有投入,那么学校不论是被“外商”购买还是被老师们自己购买,都面临一个必须“赚钱”才能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这些维持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钱”,很明显将不得不由学生来负担。宿迁是江苏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大部分家庭仍不可能在孩子的教育上花很多钱。如果将“产权置换”的政策推广到全市,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到哪里读高中呢?这会不会造成高中学生数的大量流失?这样做的结果是促进教育的发展,还是阻碍教育的发展呢?

    宿迁市政府执意要卖学校是否符合规范本身就是一件让老师们怀疑的事情。政府除了依据江苏省给予宿迁市的‘特别灵活的政策’之外,并没有任何政策和法律的依据。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就明确地指出,将公办学校出售、转让这样的做法是不规范的办学行为,违背了国家的有关规定(见《人民教育》2002年第一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访谈》)。市政府的行为与国家意见的明显相悖,不仅让人难以理解,对于利益受到损害的老师来说,更有了反对的理由。马陵中学的“改制”涉及到了另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政府将公办高中进行这样的“产权置换”是否合法?

    市教育局办公室王主任也承认,目前的改革只是处在摸索阶段,比如学校的改革,也只是要求各区、县按照“两保两放”的总体要求进行探索性的做法,并没有什么详细的规定。探索固然是要冒风险,但是,学校涉及到的是学生的教育,影响的可能是孩子的一生,政府在采取行动的时候,难道不应该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吗?

    后 记

    在宿迁4天采访的过程中,有很多老师主动找到记者,有马陵中学的老师,宿迁机关幼儿园在岗或下岗的老师,也有其他面临被“改制”的幼儿园的老师。在这几天中,记者也深切地感受到,老师们的苦衷,绝不是因为“思想没有转过弯来”这样简单。改革当然会对原有的体系和体系当中的个体造成冲击,但不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对冲击的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而这种承受能力的大小又取决于所在地区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