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这所学校可能是全国最早开始在小学低年纪开设计算机课的学校之一。该校教师朱惠强介绍说,他们从1996年起就尝试在小学1年级开设计算机课。“当时学校有两个担心,一是过早地接触电脑,是否会影响孩子们的视力;二是计算机键盘上的英文字母会不会影响孩子们对汉语拼音字母的认识”。
    实践证明,学校的担心是多余的。没有情况显示,学生因使用电脑而影响了视力。而且学校发现,提早接触电脑,对低年级的孩子们认识更多的汉字很有帮助,比如“健康”这个词,就是很多孩子通过拼音在电脑上认识的。
     由于大多数小学生的手指尚未发育成熟,使用起鼠标来常常很笨拙,为此,学校鼓励学生们玩一些游戏,以增强手指的灵活性。老师们常说,兴趣是第一位的,之后才是计算机技能。为了贯彻这一点,老师们开动脑筋,想出各种办法来激发孩子们学习电脑的兴趣。比如给孩子们展示电脑上各种漂亮的画片,然后告诉他们,如果想拥为己有,就必须自己登录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去寻找。慢慢地,孩子们发现了电脑的巨大魅力:可以玩游戏、看动画、画画,还可以听音乐、记事、解决问题……
    与中学强大的升学压力相比,小学的“天空”可能更宽广、更自由一些。杭州胜利小学不但提出“教师要像用粉笔一样用电脑”,而且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该校于1996年启动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个性化教学》课题,主要研究了在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三种模式: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模式、完全自学模式和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
    以完全自学模式为例。“时、分、秒”的概念本应到小学3年级才涉及,老师们在2年级做的一项调查却发现,全班38名学生中只有3人不会看表。既然孩子们已经会看时间了,应该怎样讲这堂课呢?经过认真研究,老师们决定把重点放在让孩子们体验时间的长短上。他们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比如1分钟能写几个字,原地跳一下大约是几秒钟等等。课件中不但有随时可以复位和信息反馈的时钟、各种刻度表,还有大量的与时间相关的内容,像时钟的发明史、世界名表等等,这些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孩子来说,就如同掉进了“知识的海洋”,任其畅游,学习的兴趣也日益浓厚。
    同样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上海实验小学的做法是先教孩子们学习电脑绘画。该校王老师介绍说,小学计算机课是一门很新的课程,有些学校却还在用传统的方式像别的课程一样教,一页页上,他建议老师们是不是能尝试用“任务驱动”等各种全新的手段进行教学。谈到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发展,王老师认为,发展的结果很可能是高中不再开设此类课程,或是只开设单行本课程,比如专门讲授Foxbase。原因是正有越来越多的像他们学校一样,从小学1年级就开设信息技术课,到了高中,学生们对计算机就已经相当熟悉了。
    目前上海实验小学从1年级到5年级,已经全部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老师们介绍说,学生们自己还有个“小雨点”网站,刚开通时只有7个孩子上网,结果没过多久,就有10多位家长来咨询该买什么电脑。孩子喜欢,家长的积极性也就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