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10月6日电“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是福建人的传统。“您的孩子在哪个学校念书?重点校?一般校?”这一问,对方答话的声调立即就有了高低。
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的“重点校”和“一般校”的差别,实际上形成了孩子受教育的等级差别,而这是不合理的。从1992年起,福州市提出了“给孩子一个平等受教育机会”的口号,要求把城区薄弱校办成基本符合标准、广大群众较为满意的学校。为此,这个市先后对53所薄弱学校进行了改造,目前已有30所薄弱学校通过验收。
生源素质是制约薄弱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1998年,福州市城区实行了以“免试、分设、就近入学”为主要内容的初招改革,取消小学升学的择优考试,取消重点初中,所有小学毕业生按中小学就近对口的办法升入初中。初招改革后,全市小学毕业生除少数到民办学校就读外,全部按规定就近入学,彻底改变了过去经层层筛选后余下较差的生源进入薄弱校的状况,提高了薄弱校办学热情和教学积极性,为全面推进薄弱校向达标校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福州市还对薄弱学校优先配备领导班子、优先挑选师范毕业生和骨干教师、优先保证基建资金投入、优先按标准配备教学设备。将薄弱校建设列为考核各级主管部门政绩的重要依据。从1996年起,市财政每年都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薄弱校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添置教学设备,还安排薄弱校奖励资金数十万元,对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快的薄弱校给予表彰和奖励。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集资办学,如华侨中学近年来通过接受海外侨胞助学资金970万元,改建了学校的宿舍楼、图书馆、体育馆设施,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对薄弱学校从外地引进骨干教师和优秀师范毕业生予以倾斜、评聘教师职称予以倾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