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北京小学取消“班级量化评比”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4-02

  本报讯(记者 赵正元)沿用多年至今仍被许多中小学校采用的“班级量化评比”已经在北京市宣武区北京小学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将这种学校对班级的直接管理“下放”到班级,进行自我管理。

  据了解,“班级量化评比”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加强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而出现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由学校的教导处或其他主管部门,将学校对班级的管理工作划分成若干类别,每个类别又分别赋予一定的分值,每天或每周在学校显著位置,将各班的评比情况在展板上用扣分的办法公布出来,以此来推动学校的工作。

  应该说,这种管理办法的提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通过“班级量化评比”,增强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学生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的表现都将影响到“量化”的成绩,为班主任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管理提供了一个简明的“晴雨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小学的领导认识到,这种“班级量化评比”的管理模式弊大于利,已经不能适应今天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一所学校上千人甚至几千人,用一个模式去进行管理,难免会出现形式主义、弄虚作假、以偏概全等问题。于是,北京小学从1999年10月作出决定,取消这种全校性的“班级量化评比”办法,把学校管理的权力“下放”到每个班级。

  学校认为,学校教育就是班级教育。学生在学校是以教学班为形式进行学习和开展活动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最了解学生,教育起来也更有针对性。而且每个班都根据教育方针、国家政策及学校要求制定了班规、班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都有明确的职责规定。因此,把管理学生的责任“下放”到班级,能更好地促进班集体建设,形成学生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

  取消了全校的“班级量化评比”,不等于学校教导处就没有了作用。由于把过去校级管理的内容转化为班级管理的内容,教导处就可以把工作精力转到对班主任工作的指导和服务上,教导处也才有可能针对各个班级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同时,教导处的服务功能也能够较好地体现出来,有时间和精力帮助班主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班主任也放下了盲目攀比的包袱,可以根据班级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为班主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每个班级都搞好了,学校的整体质量就提升了。

  取消全校性的“班级量化评比”两年多来,北京小学教育教学秩序稳定,班级活动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一个全新的德育管理模式已经形成,并正在焕发出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