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举标志着制约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瓶颈——营利问题将在政策面上获得重大突破,这对打算进入教育市场的中外资本都是一个强烈的信号,预期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教育的步伐将加快,中国企业投资教育的力度也会加大。
     营利,回报,产权都是中国民办教育界最敏感的话题,《民办教育促进法》能否在最终定稿时,还保留这一条款还是未知数,一旦这个瓶颈被突破,其对教育产业的影响无法估量。
     ■交锋一:民办高等教育成为互联网后 的又一个投资热点?
     带着上千万元的投资,辽宁沈阳的魏先生上周来京寻找投资项目,他的首选是教育。他说“我以前从事电脑行业,现在选择投资教育,因为投资教育风险小,回报快,只要招到学生,就不会亏本。”
     将教育当成长线投资的投资者不止一两个,像魏先生这种量级的投资者还属小户,国内教育产业化的呼声日高,有人推测认为这是一些大的资本在为进入教育领域造势。事实上,一些投资者已经开始行动。
     有人称,教育已经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的第二个投资热点,下面这一系列的数字可以证明:在京城周边斥资上亿元的新贵学校(中小学)都在扩张中,几周前,私立汇佳学校开始了它从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进军,汇佳大学城正式奠基动工,据称这一举措将投入7个亿的资金。而与之相邻不远的育荣国际教育园区,也在着手做大学预科教育,有消息称,仅在基础教育阶段,育荣的投资就达3个亿。而位于上庄的耗资1.7个亿建成的仁达中学,其资金来源于湖南,建成一年后其资产扩充到3亿。他们也在着手向上层拓展,其大学第一年的招生量就定了1000人的名额 。
     看中中国高等教育及继续教育市场的不只是中国的民间资本,西方的教育机构中有些早已提前进入这一领域,世界上最大的英语培训学校之一——EF英语学校在中国每个省会城市都有了连锁学校,华尔街英语培训学院投资上千万美元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建校,在中国教育市场上率先分割了高档英语培训市场的蛋糕。更多一些国外机构已经抬起了一只脚,一旦政策解禁,即将随之踏入。
     从7个人发展到今天的7000人,北京科技研修学院用了4年的时间,这期间北京有多少所民办高校倒闭没有谁统计得清,但资金是困扰民办校的第一大难题,该学院副院长周孟奎告诉记者:“《民办教育促进法》(草案)首次提出回报问题,这是一个实质性的转变。民办竞争体现在规模硬件,学生就业,教育教学,但归结起来是资金的竞争。”据他介绍,目前有几十家单位、上亿美元的投资瞄着北京的教育市场,和他们学校接洽的国外资本中不乏风险投资。他认为,如果能够明确举办人可以适当取得回报,会促进中国教育市场化的进程。
     来的资金不少,走掉的也不少,华尔街的主要控股方美国修文教育集团,在入主华尔街的同时,本打算斥资上亿美元投资建立大学,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笔钱最终投到了印度。华尔街的外方管理者李文昊说,在中国一年多的办学时间中,他所花费的精力,是他在其他国家20年付出的总和。
     ■交锋二:公益性和营利性如何平衡?
     耶鲁MBA新东方教育在线的CEO钱永强对于教育产业的营利性如此评述:“教育本身并不生产产品,而是一种咨询服务。在一定意义上讲咨询与教育等价,咨询就是一种高端的教育。企业请人做培训,并不只是教给员工知识,而是获得对企业有用的东西,咨询对于企业来说就是教会你怎么发展。因而教育也具有咨询业的特征,靠咨询师的脑子赚钱,麦肯锡的投入是什么?就是咨询师的一张嘴。教育投入的就是老师的头脑。”
     他介绍说,在国外做教育都会有营利,但国外的教育机构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营利性的机构大都指的是职业教育类,像美国的阿波罗教育机构这样的上市公司,其市值达几十亿美元,完全按照市场的规律来运作,其利润要分给股民和经营者;另外一种非营利的机构,像哈佛、斯坦福这些著名的私立大学同样也要营利,他们的项目经理手中掌管的资金流量是可观的。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上市,是否让更多的人分取利润。
     钱永强的观点有些偏激,但公益性和营利性都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属性,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中国能否借鉴国外私立教育的发展经验,学术界也不能给出定论。
     “美国出现了一批以凤凰城为代表的营利性大学,但营利性大学也并非其教育的主体,只是在局部出现了这一趋势。美国的私立教育也是从不营利走向营利的。”作为中国民办教育研究的权威,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导邬大光认为应该从营利性来研究民办教育,“不让营利,不让取得回报,中国的民办教育发展的条件很弱,法律中提出营利的界定当然要谨慎,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监控机制,举办者可以取得什么比率的回报?”
     他指出,中国的民办教育的历史传承和国外私立大学并不一致,国外企业家以回报社会的形式来举办教育,私立学校大多以财团为法人,是在公益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国内的民办教育举办者大多是个人,中国的企业关注教育,更多是从产业角度看,将教育作为继续产业发展的一部分,这势必导致在运作初期将营利性放在首位。
     这样中国民办教育就进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不吸引投资,就缺乏发展动力,吸引投资,其公益性势必减弱。
     ■交锋三:彻底开放民间办学有多难?
     被称为教育市场运作第一人的枫华教育管理机构侯昕博士认为,长期的行政垄断背后隐藏的是巨大的利润。 也正因此,WTO带来的不仅是汽车的降价,一向被认为是行政垄断最后堡垒的教育市场也势必会出现投资热潮,这也势必对谁有权利来举办教育提出质疑。
     长期以来反对民间办学的理由是,开放民办大学会影响教育质量,对此黄河科技学院的胡大白院长不以为然。作为最早的国家承认文凭学历的学院之一,她的学院已经开始了本科的教育,下一个目标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她说:“应该由市场检验民办学校教育质量,如果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自然招不到学生。”
     去年年初,和教育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联想集团与新东方亲密接触,但最终5000万的资金没有投到最需要资金的实用英语学院,却去了新成立的网络教育机构——新东方教育在线,原因是“新东方的主体部分产权不明,没人敢投资,而网络公司这部分,可以做到产权明晰”。
     有人戏称,新东方学校是一所随时会从北京消失的学校。从俞敏洪拎着糨糊桶在街上刷招生广告至今,新东方拥有最大的财富就是它的牌子和师资,并不是新东方没有钱去购买固定的校舍,关键问题还是产权问题。
     中国的《教育法》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举办者不得以营利为目标,学校停办后校产归国家所有,举办人只可以取得当初的投入。这不仅是新东方一家民办教育机构的问题,外部资金不敢进入民办教育,而学校本身积累的资金也不敢投入,这种情况对所有的民办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作为中国培训业界的老大,向新东方伸出橄榄枝的有无数企业,据称有些人提出上亿元的资金投资也只能换取10%至20%的股份,但新东方对此并无多大兴趣,因为以目前的政策看,新东方能够上市的也只有出版和网站部分。
     ■交锋四:中国民办教育能否享受公办校待遇?
     上周由新浪网,中青择校俱乐部、厦门大学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中国十大万人民办高校展示会在京举行,会场的气氛很热烈,被评选出来的十所万人学校的一把手校长们全部到会,但现场没有一名政府官员出席,这场展示会成了一次完全的民间行为。
     主办方对此次活动的评价很客观,称此举并不在于对中国的民办高校的质量进行评估和界定,重要的是肯定其规模。
     在中国的民办教育界,规模往往代表了一切,但规模也是中国民办高校心底的隐痛。西安外事学院的黄藤院长说,“民办高校讲规模是一种无奈选择,在中国教育是一种公益事情,公益性行为是不可能从银行取得贷款,这就决定了中国教育的融资渠道的单一,中国民办高校95%以上资金源自学生的学费。”
     对于老一代的中国民办高校而言,靠学生的学费来维持自己的运行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哈佛每年能够取得22亿的校友捐赠,在中国民办教育界来说,永远只能是神话。
     在万人民办学校展示会上,西安翻译学院以2.5万的在校生人数坐在了中国民办高校第一把交椅上,其院长丁祖诒并不认同此次《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提出的回报方式。
     他说,到底什么是合理回报?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就无法执行。大多数的民办学校的办学模式都差不多,几个退休老师凑点钱,租个教室就开张,但他们付出了许多,才会有增值部分,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现在家产有5个亿,但不允许计算增值部分,举办人能够拿到多少回报?
     他说:“我并不是想要这5个亿,想营利就没有办法发展学校,我们希望能够得到公办学校师生待遇,我们的学生能够像公立学校一样有助学贷款,能够像公立学校学生一样享受坐车半价票待遇,我们不愿意当个体户,我们要办世界一流大学,要再上一个台阶,而这一切都需要政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