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教育部组织部分课程改革专家到实验区中小学听课,了解新课程实验情况。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教学“能手”上了一节公开课,博得教师满堂喝彩。然而,就是这样一节在别人眼里十分成功的课,却遭到课程专家的种种质疑和尖锐的批评。专家的评课,令这位教师难以接受,竟然大哭起来。
新旧观念的激烈碰撞与交锋,就这样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挑战之一:教师是否具有课程意识?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的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
课改专家认为,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材料,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
课改专家强调,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劳动。
挑战之二: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是什么?教育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师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渐达成一种共识: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突破,而且在实践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变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教师能否放下尊严和架子,能否从讲台上走下来,能否与学生做朋友,这个变化其实是很艰难的。但专家认为,在新课程中,教师头脑中要有儿童意识,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一切为了儿童的学习。不能光考虑教师怎么教,还要考虑儿童怎么学?要用体现儿童特点的教学方式,关注儿童的生活,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挑战之三: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考虑学生在某一个知识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活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而如果向学生预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乃至结论,则有碍于学生积极的思维,有碍于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很显然,这种观念是对传统学习方法的一种挑战。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录下来,而是要使他参与把知识建构起来的过程。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教师“讲”得少,学生“想”得多。从追求教科书的结论到注重学生知识的建构,比如语文课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而不要把学生的思维纳入既定的模式。更不能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以成人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受,教师要起到引导和参谋的作用。
挑战之四:学会指导探究性学习
探究式教学对教师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如何指导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找到很好的切入点便成为最大的难题。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计划、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注意收集第一手材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新教材有许多章节都需要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果没有活动,这项目标就落实不了。比如,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大大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不组织活动则根本无法进行教学。唱历史歌曲,编写家庭史、社区史,搜集并区分一、二手史料,举办故事会等,这是以往教学大纲中从来没有的。这样的变化,迫使教师去加工和创造。因此,教师要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设计问题、设计活动上。
挑战之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课堂中,几乎是清一色的标准答案,没有问题就是最好的教学。而今天,新课改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
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以前,教师认为做题就是解决问题,而新课程强调的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比如生物课程“种子萌发条件”的学习,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条件,例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然后设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分别验证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有哪些。
“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它改变了短促的、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取而代之的是强调长期的、跨学科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
首先,这种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且提供了跨学科学习的机会。学生在项目探究的过程中,运用和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次,也为教师提供了与学生建立合作关系的机会,师生能围绕项目的实施进行交流和讨论;同时为教师提供了建立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家长以及社会团体都有可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