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从1991年到1999年我国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增加了0.6%。对此,专家们认为,这与社会上一些渠道传播的“黄赌毒”及暴力等内容的影响密不可分。
据美国社会学家统计,美国5~10岁儿童在10年内要目睹1.1万次杀人、拷打等暴力事件,一个儿童平均1小时要看59个暴力镜头。这类影视节目使儿童逐渐形成暴力是生活中正常组成部分的概念,使孩子好斗、学会寻仇。
在我国,一些非法出版物、光牒、游戏机以及某些不健康的娱乐活动,正在毒害青少年成长。几年前一位母亲在《人民日报》上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因为她的儿子受到黄色出版物的毒害,不良文化对孩子的侵袭一度引起各界的警惕。
在展览上随处可以看到受不良社会环境影响而犯罪的案例。邵某等12名少年,平均年龄只有16.5岁,最小的还不到14岁,却经常聚在一起看三级片,后来发展到几天不看就不舒服,最终由“欣赏”到模仿,1996年6月15日将一18岁女孩轮奸。
15岁的龚某原是个好学生,因迷恋游戏机,与他人合伙抢劫3000余元。河北唐山一名15岁的中学生经常去打游戏机,在花光了零花钱后,就偷家里的钱,母亲知道后,打了他一顿,他竟产生报复心理。他的一名同学说,“不如将你妈杀掉,省得她再管你。”他先是用老鼠药毒母亲,没毒死,就伙同同学一起将母亲勒死。
专家们说,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其可塑性强,行为不稳定,好冲动,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尤其是不良文化抵御能力差。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的牟君发认为,社会上的消极因素不但诱发青少年犯罪,而且直接影响犯罪青少年的转化。拜金主义、腐败等消极因素使得一些未成年人对社会抱有仇视心态,从而重复犯罪,因此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从净化社会环境入手。
家庭难推其责
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一位叫赵洁的学生看完展览后,在留言簿上写到:“青少年犯罪率增高,最重要的是家庭因素。”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曾对84名有逃学、暴力和其他不良行为的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82名学生的不良行为与家庭教育有关。俄罗斯的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少年犯出生于有缺陷的家庭。
在我国,问题家庭孩子犯罪的现象也日渐突出。据统计,在上海各类家庭中仅占5%的单亲家庭,其未成年子女犯罪人数占全部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30%。1997年某市摧毁了一个平均年龄为14~16岁的15人盗窃团伙,其中12人来自单亲家庭。他们在几个月里,盗窃作案21起。
此外,缺少关爱或者过分溺爱等不良家庭教育方式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走上邪路。15岁的少女白某因经常夜不归宿,多次遭其父殴打,遂产生杀父念头,将其父毒死。
展览中的大量案例表明,很多“流泪的母亲”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孩子会走上犯罪道路,她们只有在成为“被害者”和“犯人家长”的时候才发觉再说什么都迟了。
该教育孩子什么?
在展览中,人们发现青少年犯罪随意性很大,为了一件小事,甚至一个念头,就可以去杀人,全然不计后果。1997年11月26日,14岁的初中生马某在观看警匪片时,萌生了亲自作案考验公安机关破案能力的念头。他随即以打电话为名进入邻居张某家,并模仿电视片中的情节,将张杀死。
大学生郑某只因同宿舍的欧某睡觉打呼噜与欧发生口角,就持刀杀死两名同学,全然不顾他含辛茹苦的父母和打工赚钱供他上学的妹妹。
是什么使他们这么冷酷、残忍?有关专家认为,这除了有些人是变态心理以外,说明有些孩子缺乏公德心和责任感,这是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会长张黎群说,这与家长和学校缺乏预防犯罪的意识有关。我们的家长总是望子成龙心切,从来想不到自己的孩子也有可能犯罪,这使得相当多的家长教育孩子时只重视技能,而忽视了对孩子品德、公德心的教育。
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也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牟君发说,目前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缺乏针对性、超越阶段,忽视孩子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比如初中阶段的孩子,生理上日趋成熟,而心理发展滞后,他们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弱,这是成长中最危险的阶段。但有些学校只会向孩子空讲大道理,对于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的规范却很少涉及。
张黎群说,犯罪发生在孩子身上,根子却在大人身上,要想真正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整个社会都必须提高认识。这位82岁的老人5天里两次来看展览,他觉得来看展览的家长还太少。“预防青少年犯罪,归根到底要提高大人的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都应该去看看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