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减少小题?
数学试题前几年为26个,近两年减少4个小题,总计22个。不但试题的数量有所减少,而且题目的设置都注意适当控制运算量,没有前几年出现的运算量过于繁杂的题目。这样的调整,有利于考生有较多的时间去思考,有利于对考生能力与素质的考查。由于近几年数学试题中大题“一题多问”,无形中增加了题量,因此试卷长度并未明显减下来。依笔者意见,还可以进一步减少小题,总量以20个为宜。
——创新性试题突出“能力立意”
高考试题的改革是突出“能力立意”。近几年的数学试题十分重视并不断推出创新题目,以考查考生的潜能:有的试题形态新,如在设置开放性的填空题与多项填空题中,设置新颖的定性分析题与直觉判断题;有的试题情境新,不但课本中没有这样的题目,就连各地的大量复习资料也很少见。这类新颖题,能考查考生的理解、判断、分析、转化的能力;有的试题的解题思路新,更能考查考生的应变能力与创造能力,是高层次的考查。总之,近几年不断推出的创新题,立意好、情境新、设问巧,是一批难得的好题。
创新性试题,对高中数学教学与备考工作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对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某些弊端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由于考生备考中做了大量的模拟训练,以致某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由于反复训练而降为“技能性题目”,没有达到对能力考查的目的。正如某些专家指出:过量的训练,使高考异化为对教师的考查,显然这是不可取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编制这些创新性题目难度是很大的,这对中学教师提出了挑战。要让学生具有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能力,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在一份试卷中,如何配置创新性题目,特别是大题中如何配置,是值得研究的课题。题目少则特色不够,多则难度偏大、区分度不好,且易引起中学教师的不安,1999年的某些试题就是一例。
——试题难度该怎样控制?
近年来,高考试题重视对应用能力的考查,对中学数学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这些应用性试题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题目与生产实际或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材料新颖,各地的大量模拟练习很难猜到,真正起到了考查学生潜能的作用;二是考查的力度有所加强。从1995年起,从设置一个应用性大题,到近几年设置“一大二小”(一个大题,两个小题);三是大题的考查内容主要是函数、不等式与数列等代数的内容;四是难度起伏不定,总体偏难。以理科题为例,从1995年起到2000年止,大题的难度依次为0.23,0.20,0.48,0.37,0.13,0.26。笔者认为,为了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应用性的考查应遵循“积极、慎重”的方针,试题难度最好控制在0.20—0.45之间。此外,还可开拓题材领域,注意文字表达,调整大题位置。
——试卷过于模式化不可取
多年来,数学试卷逐步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例如三种题型,选择题为单选题,每题5分,大题6个;又如6个大题的内容为代数4个(含应用题一个)、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各一个。试卷在一段时间内具有某种模式,便于教师复习,便于学生考试,这是好的一面。但在教学与复习中也容易产生弊端,如某类题目在考卷中占什么位置,某些题目会怎样出台,等等。显然这容易导致应试教育中的猜题、押题,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贯彻。在一段时间内,大致上保持一定的模式是必要的,但过于模式化是不可取的。近几年的数学试卷在这方面作了调整,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特别是2001年的试卷中的6个大题中有几个“出人意料”,这正是摆脱模式化的体现,值得肯定。(□北京 明知白)
《中国教育报》2001年10月17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