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每一个华中师范大学的教职工,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国家批准综合性大学也可以办师范,师范性院校过去独家吃的饭现在要分着吃了。作为百年老校,华中师大如何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
日前,华中师大党委副书记翟天山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说,师范性院校的办学能力特别是在面向市场经济方面的能力,比起一些综合性大学来有其弱的一面,但师范决不是低层次的别名。翟天山认为,我国的师范教育已经发展了100年,从南洋公学开始,师范教育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如武汉大学是从武昌高师、中山大学是从广州高师发展而来的。华中师大现在拥有全部11个学科门类中的9个半,专业覆盖面较广。其实,综合性大学也好,师范性院校也罢,人才培养的市场是越来越大了,只有站稳自己的脚跟,优化已有的资源,把过去做的有一定基础的事情做得更好,才是师范性院校面临未来挑战的基础。
在谈到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和师范性院校的毕业生有何差别时,翟天山说,一般认为,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适应性弱一些,但专业知识扎实,有后劲;师范性院校的毕业生重人文传统,适应面比较广,但研究水平相对较弱。师范院校长期以来在学术性和师范性上存有争论,把师范性定位在教学教法的训练上,虽然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工作,但其自身的可持续开发后劲儿不够,所以就有了低层次的说法。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翟天山透露,华中师大正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对师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他认为,这是师范教育的机遇,是在市场选择面前的主动出击。
首先是对师范教育有了新的理念和新的理解。翟天山认为,要体现教育的先导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用先进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理想追求,来培养未来的人民教师。科技进步的师范内涵是,师范也应该办一些国家重点学科,作为国家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基地,老师们能够将学科最前沿的东西吸收过来,转化成课程内容,通过教学改革经验的积累,带动学科的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是师范院校的特色,必须将学科研究的前沿成果运用于新的人才培养当中。
其次,在全面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上,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翟天山说,这些年我们做了大量的关于基础教育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整个中小学的教育结构和教学模式与培养创新型人才不相适应。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教法比较单一,教育手段也基本上是黑板加粉笔,一些师范性院校的教师还不会上网,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恰恰是运用新的手段和方法来完成的。
翟天山说,现在获得知识的途径很多,如果教师不进一步提高对人格发展的研究,那么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就发挥不出来。素质教育就是把知识牵引过来内化为人格的力量。师范院校应该变成教育创新的实验场,其教育方式、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以及管理方式等等,应该走在整个教育界的前面,走在教育改革的前面。
第三,现代社会正在变成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的受教育不是一次性的,必须拓宽师范教育的职能。一个教师,如果其自身不会学习,将来就不会引导学生。
翟天山分析说,综合性大学办师范学院有其独特的优势:名牌效应会吸引一些高分段的生源;科研促进教学方面,综合性大学有很多国家实验室,有很多高水平的研究课题,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本身就能成为孕育学生成长的养分。但优势是相对的,综合性大学和师范性院校同等地站在需要创新的起点上,看谁能更好地吸收对方的长处,在教育创新上真正做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