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相关的是两个教育理论问题,即如何认识学生的学习 过程和如何看待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从来就很少有人将学生的 学习过程与繁重的脑力劳动联系起来,只是认为学生学习天经 地义。而问题的实质恰恰是,对于身心正处于发展之中的儿童 来说,学习的过程正是一项十分繁重的脑力劳动。如此说来, 我们不禁要问:大人有没有八小时工作制?大人有没有星期天?
其次,是如何看待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上,多 年来,我们一直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使学生从自然人转 化为社会人,由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的过程,一 句话,就是一个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过程。在我国的传统观念 中,十分强烈的价值取向是把人的青少年时期仅仅作为为未来 生活做准备的人生阶段,青少年时期只是人生的手段和工具, 而成人期才是目的。长期以来在民间流传的“吃得苦中苦,方 为人上人”等传统观念正是这一教育价值观的通俗表达。我们 不禁要问:孩子究竟是学习和考试的机器还是活生生的人?我 们究竟是让我们的孩子充分享受童年的时光,还是让孩子在痛 苦和煎熬中度过?
这里又引出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教育究竟是一个为未来 生活做准备的过程,还是一个现实的生活过程,还是二者的统 一?粗线条地说,历史上的传统教育倾向于“准备过程”的观 点,而笔者认为,儿童受教育阶段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人生阶段, 儿童应该有儿童的生活方式,不能以牺牲儿童的生活而追求所 谓的为未来做准备。由此,可以说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生 活的过程。同时,儿童受教育的过程又不能独立于人生的其他 阶段而孤立存在,它必然又是一个准备生活的过程,而这正是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也是教育赖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教育之于人,它究竟是一种手段,还是一种目的?从教育 的功能上看,教育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必然通过 人的发展来实现,因此,教育的全部功能既是培养人和发展人, 也是通过人的培养和发展而实现的。教育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是手段与目的的辩证统一。
教育应该既是指向“明天”的,又是面向“今天”的;既 是生活的过程,又是劳动的过程;既是创造生活的过程,又是 享受生活的过程;既是“准备过程”,又是现实的生活过程。 因此,在小学中,学生不应该有家庭作业,至少从教育理论的 逻辑推理上看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