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对学生的一生负责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2-18

  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父母对子女学历的期望便是一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1997~1998年进行的全国调查显示,44.5%的28岁以下城市青年希望自己的子女拥有博士以上学历,21.4%和26%的城市青年分别希望子女拥有本科和硕士学历。三者合计,希望子女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城市青年占91.9%。同时,少年儿童自身的学历期望也高得惊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全国少工委1999年做的最新调查显示,少年儿童中希望拥有博士学位的占40.9%(其中城市占57%,农村占35%);希望拥有本科和硕士学历的分别是10%和10.2%;希望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14.8%。合计起来,希望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城乡少年儿童高达75.9%。

  与家长、学生的高期望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虽然国家通过多种渠道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只能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看到这个供需矛盾,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因“减负”停办各种补习班时,家长争着写“自愿补习保证书”;也不难理解,寒假前老师就被预订一空,成了“家庭教师”……

  应该说,教育部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后,各地学校都在行动。但从媒体披露的“大学办起中学补习班”、“荆州顶风布置学生座次大排行”等情况来看,“减负”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笔者以为,“减负”措施未能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校长、教师在落实措施过程中,由于认识未能统一,仍在采取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措施,而且都认为自己是“好心”———不管怎么苦、怎么累,能考上大学是学校最大的成功,由此出现了学校加班加点增加学生负担,侵占学生课余和休息时间,不考试的科目干脆不开等等做法。

  北京四中校长邱济隆说过一句话:校长对学校最重要的领导就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即把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变为全校干部、职工的认识,进而变为落实到学生身上的各种教育措施。虽然让更多的学生进入大学深造是学校、家长的共同心愿,但作为一校之长,不能仅仅靠升学率的高低评价自己,评价学校,更不能把教育的功能简单等同于满足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校长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在制定各种措施时,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真正做到对学生一辈子负责,而不是千方百计通过补习补课提高教学成绩。教育的核心是教学生做人,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以往,正是忽视了这一点,学校制定的教师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体系出现了只看考试分数的偏差。评价导向不正确,自然会出现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的倾向。

  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但校长、老师应该是落实“减负”的最重要一环。不转变教育思想,不更新教育观念,“减负”就会变异为“加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