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论坛:智力工程探索(三)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3-10

二、智力工程的提出

2.社会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之必然: 当21世纪的曙光冉冉升起的时候,如果说19世纪90年代曾产生过关于世纪末的思考,在20世纪90年代的今天,更需要我们将目光投向21世纪。在众多的关于世纪末的思考中不乏人们对跨世纪教育的呼唤。那么,21 世纪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纪呢?

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曾经提出:21世纪是信息与智能革命的世纪,智力资源的价值已被提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高度,当前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智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著名社会学家艾尔温·托夫勒指出:权力将沿着暴力——财富——智力的轨道转移。温斯顿·邱吉尔也早就未卜先知地指出:“未来的帝国是智力的帝国”。国际未来学家儒佛内尔博士说:“未来的资本就是智能”。尽管社会对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的呼声甚高,但社会的智力生产至今仍停留在孤立、分散、自发、盲目的原始、落后状态。社会对智力开发事业尚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正如人们所说的:尽管人类创造了科学,但科学却至今未能回答人类创造科学的机制,在人类知识中最缺少的是关于人自己的知识。也许是因为上帝将人的眼睛造得向外,致使人很少能看到自己。继承人类智慧的努力毕竟花费了人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况且随着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通才教育、终生教育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今天,如何使智力开发的事业也能够像物质生产、能量生产那样有计划、有组织、科学、高效地进行呢?在智力资源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物质资源的今天,为什么不能创造出开发智力的智力工程呢!

现在人类认识重心已开始由认识客体转向认识主体自己。人类正面临着物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质和智能的本质四大科学问题的挑战。1989年7月25日经布什总统签字批准,将来自10个州的85名议员联合提出的一项议案:“命名1990年1月1日开始的十年为脑的十年”成为法律。宣布20世纪90年代为“脑的十年”。随着人类认识重心的转移,认识内容的深化,必然会从创造物质生产工程、能量生产工程发展到创造信息生产工程,并从无生命的电讯工程、电脑工程发展到有生命的遗传工程以及科学、高效地开发智力的智力工程,这犹如未知元素必然在周期表的空格上出现一样,智力工程是社会向信息化、智能化过渡之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