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是有思想的
“教育孩子从了解孩子开始”。这话太对了。所谓“代沟”的出现,主要在于两代人接受教育的社会大背景大相径庭。而隔着“沟”是无法实现教育目标的,最简易的“填沟术”是相互了解。那份从学生中来的问卷调查结果,的确既令人吃惊又发人深思。就拿孩子们对素质教育和高素质的人的认识来说,有“标准答案”———“应建立在培养兴趣、开拓思维的基础上”。“学识渊博,思维敏捷,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证明我们长期以来的正面教育是有成效的。也有“过激言论”———“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有高考就别提素质教育”。这说明有些孩子已开始自己独立观察、思考、判断问题了。这一代孩子不能用旧尺子来量了。孩子们思想活跃、敢想敢说可不是坏事,这是社会的进步。我们只有摸清并跟上孩子的思想,方能正确引导、因人施教。
仅有苦心是不够的
谁都知道当教师苦,“心苦”更胜过辛苦。但在这大教育时代,老师仅有苦心是不够的,要知道,今天的“小树”基因已发生了质的变化。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和无知的基础上”。只有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您的苦心才不会白费。家长亦是如此。大教育观倡导终身教育,不能只关注18年。您与其强加给孩子一个“龙”目标,不如实事求是地帮他设计一条“龙”。此外,既然讲平等,理解就该是双向的。孩子们也不妨耐心听听父辈的“烦人话”。你可知道,“想当初”他们上学时想“加压”都没有机会,还谈什么“减负”。他们是将自己未实现的梦与对你们的期望合二为一了,这种情感与心愿是有历史厚度的。
“应试”与“素质”不是矛盾的
往往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将应试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对立面也不妥。素质教育本该是对应试教育的补充、修正和完善,而不是否定。专家说:“高考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因为从教学和考试过程中可以检测考生的素质。”可见,应试能力也是一种素质。素质与应试绝非是矛与盾的关系,这二者是教育之船的两支桨。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可能废除,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改革这根“指挥棒”。减负、提高素质的出路不在于不考试或少考试,而在于塑造孩子健康的心态与人格,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与应变能力。要知道,将来孩子到了社会上也是要“应试”的。“给考生以更多的自由发挥余地,这将是以后高考命题的方向和趋势。”权威人士已经给咱交了底,这以后学生、家长、老师们能否如愿,就得看各自的悟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