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台、英语角,一样样冒了出来;消息分享栏、报纸架,什么也不缺,几盒稀奇美丽的花把整个宿舍楼大厅烘托得美轮美奂,宿舍告别了简朴,学校越来越像家了。可是,“我们不知道是谁一直细心地观察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环境?”一位中文系同学问。
记者近日在师范大学采访时了解到,继去年年底,后勤、机关改革全面拉开综合改革的序幕后,津贴改革也于日前全面告捷,然而还有许多精彩纷呈的章节等待揭幕。宿舍的小变化不过是这场综合体制改革的冰山一角罢了。
伴随着这场综合体制改革越作越到位,师大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光荣与梦想也离大家越来越近。
■精简砍下51%
历时46天的机关改革,结果公布时,不少人为此吓了一跳,尽管老师们说心里早有准备,但是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动作———机关工作人员由原来408名减至200名,砍下51%,在北师大,还是头一回。
A.不签“卖身契”,干活找岗位
今后在北师大,身份恐怕不硬了。随着“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按岗聘人将解决职务能上能下的问题。“身份针对人,岗位针对事,身份固定,岗位多变,不是岗位随人变,而是人随岗位变”,学校通过公开招聘,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劳动关系。如果当事人双方在聘任合同执行期间所提供的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双方可终止合同,如果合同期满,任何一方都有权决定是否续签。
B.别了“轮流坐庄”,考核看平时
例如教学,既有对教师个人教学的考核,也有对课程、专业建设的考核;又如科研,既有对个人成果的考核,又有对课题组、系所中心管理的考核。一次考核优秀的,给予一次性奖励,连续多次优秀的,可以增加权重,若干次优秀的,可以晋升工资或授予特别荣誉称号乃至终身教授待遇。年度考核一次不合格,停止一次晋升机会,连续两次不合格,降一级聘任,若干次不合格,则不再聘任。
■津贴改革不是
普遍提工资
津贴方案几易其稿,这项改革,袁贵仁校长坦言:难度最大。要想在知识分子的劳动中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意义大,困难也大。
A.不讲人,只讲事,从“身份”中跳出来
人事处呼中陶处长告诉记者:“淡化身份后,津贴将实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原则,将按每个教师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拉大分配差距,实行岗位津贴、任务津贴、业绩津贴和贡献津贴。”他认为此举将从“身份”中跳出来,津贴紧紧围绕岗位、任务业绩和贡献来算,每个人的津贴是计算出来的,不是评出来的。
“鼓励冒尖”在这次科研津贴方案中显得格外突出。假定一个老师获得国家科研成果奖励4万元,按1比3学校将给予12万元的津贴。在科研项目津贴、科研工作优秀奖等奖项中也将实行开放性,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的奖励原则。袁贵仁校长指出:人人有资格,对于完成相同工作任务,取得相同成果的各类人员,无论是在职或者退休、兼职、研究生、本科生以及进修教师,均有享受津贴的可能。
B.给你本钱,去挣大钱
“说到底,津贴改革主要还不是解决老师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学校发展问题。”袁贵仁校长认为:改革的根本目的不是简单地分配现有经费,而是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争取更多的经费,高等教育改革不是单纯的增加投入,而是整个服务系统要跟上,为高水平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研究环境。我们的目标是要有若干个国内最好的学科,有一批一流学术带头人,最终要向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校目标迈进。”
■教改从传统
走向现代
本硕连读今年试行
本学期出台的“北京师范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中推出了三项新举措:“4+2”、“4+3”、“4+0”培养模式,郑师渠副校长指出:通过选择和分流培养,改革将改变原来单一的四年制本科人才培养体制。
具体做法是:学生在入学三年后,进行一次“职业分流”的选拔和选择。其中一部分学生在原专业深化专业学习,四年毕业后考取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未考取者,作为本科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变业;一部分学生通过适当筛选,在完成第四年的专业学习后,进入教育专业硕士阶段学习两年;余下的另一部分师范生则通过第四年学习教育类课程,获得该师范类专业学士学位。
“4+2”本硕连读模式是此次改革的重头戏:学生(包括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后,在“自愿”加“优秀”的原则指导下,通过筛选,进入第四年本科专业扩展学习,获得专业学士学位之后,直接进入教育专业硕士阶段学习两年,获得教育专业硕士学位。
郑校长指出:“改革不是削弱师范特色,相反是加强。我们原有的专业与教育优势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通过改革,要充分调动积极性,让两个半桶水变成两满桶水,实现真正的强强联合。师范大学应该是大学加师范,如果培养学生连大学水平都达不到,那还有何意义?改革的核心是把四年师范教育的基础转移到综合学科上来。”
据悉,中文系、物理系将作为改革的试点,今年共有200名指标,秋季,随着两个系的新生入学,高师改革的帷幕将拉开。
此外,学校决定设立“北师大讲座教授基金”,利用3年时间,每年拨出专款,在社会上聘任100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到学校重要的本科公共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学科前沿讲座中担任主讲教授,同时还聘校内中青年教师担任课程联系人,随堂听课,逐步建设100门左右可以在全国产生影响的名牌课程和一批高质量配套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