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高校扩招:激活市场得人心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5-14

招生人数为历年之最

今年4月13日,教育部对今年高考招生改革工作和加强招生考试管理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今年普通高校招生180万人,比去年增加20万人。招生人数达到历年之最,有关人士估计今年高考全国平均录取率将达到49%左右。

5月9日,广东省高考报名工作开始。来自广东省考试中心的消息表明,今年,广东省预计有18万人报名,参加考试人数为历史最大规模,全省高考录取率为65%,录取率之高也是历年之最。

具体到各高校,招生名额与去年相比都有大量增加。例如中山大学今年招生3300人,比去年增长8%;广东商学院今年招收本科生3200人,比去年增长31%;深圳大学今年招生3000人,比去年增长近30%;华南理工大学今年招生3300人,广东工业大学招收5300人,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扩招专业看,重点集中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专业,其中大部分属理工类。广东省内各高校还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预期调整了专业,计算机和信息工程方向的招生人数成倍增加,生物工程等新兴热门专业也扩大了招生量。

扩招好,但还不够

高考招生人数前所未有的增长,在考生、家长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有90%的家长希望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81%的城市居民表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60%的人愿为孩子上学负债。那么深圳的情况怎样呢?5月10日至12日,在深圳高考报名的日子里,记者走访了深圳5所中学,采访了十几位家长,发现他们几乎是百分百地希望孩子能够读上大学。

在南头中学高考报名现场,记者碰到了一位姓杨的女士,她是来为自己在外地借读的儿子了解情况的,谈起扩招,杨女士感慨很多:“现在全家的压力都小了些,毕竟孩子的路又宽了些。但仔细想想,总觉得招生规模比起老百姓的需求来说还是太小,还有很多孩子念不了大学。 ”她认为,哪怕学校多收学费,学生自己解决住宿,家长也愿意掏钱让孩子上大学。“这一代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一般还有支付能力。这两年,高中生出国留学的很多,第一年过语言关光学费就要20万。其实父母也不愿把孩子送出去,人生地不熟的,哪能放心,可呆在国内又无学可上。”杨女士说自己儿子是复读生,家里经济条件还比较宽裕,不想让儿子小小年纪就踏入社会,如果在国内实在考不上大学,还是要狠狠心把他送到国外去。

另一位姓王的家长也说:“最盼望的是能有个制度把扩招固定下来,让高中毕业的孩子都能有学上,哪怕我们多花钱也愿意。”

学生们自己的反应都很积极。南头中学的小张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扩招意味着上大学的机率大了,对于在普通中学就读的我来说,的确是个好消息。重点中学每年几乎有95%的学生考上大学,名额的增加对他们不会起多大的作用;我们学校则不同,成绩中下等的同学信心不足。招生人数增多,分数线会相应降低,这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与小张不同,深圳实验中学一位戴着眼镜、眼睛里透着睿智与自信的应届毕业生显得很平静:“扩招对实验中学影响不大,因为各名牌高校的扩招并不明显。现在不是担心考不上,而是如何冲重点迫在眉睫。 ”实验中学一位长相纤弱的女同学认为,扩招是个好消息,这样至少在心理上感觉会有保障了,就会更加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再也不用为考试而考试了。

面对扩招,学生、家长、老师一方面是高兴,另一方面也不敢放松。深圳外国语学校的熊老师就认为:“高校扩招是个大好事,但落到每个学校就没多少了。高考最后看的还是分数,我们尽量避免让学生觉得今年高考容易了,否则会影响最后的复习。”

深圳南头中学高三年级组的老师们谈起扩招纷纷加以肯定,“我们都觉得这事儿挺好,让更多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深造机会。很多学生学习一般,但其他方面有特长,综合起来看也是很优秀的,但是往往一条分数线使很多这样的学生上不了大学。现在有了更多的名额,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上大学,对以后的发展非常有利。”“高校扩大招生,使高考这个独木桥宽了,考试的压力减轻了,同时也把素质教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如果扩招规模再大些就更好了。”

高校后勤成扩招瓶颈

面对人们日益高涨的教育需求,记者电话采访了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等4所学校,他们都表示高校方面是全力支持和配合人们对教育需求的这种热情的。就师资力量而言,高校扩大招生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我国大学的师生比例普遍没有超过1∶10,而国外大学一般在1∶14左右。目前最大的困难在于,“扩招不是往每个班多放几个学生的问题,这些人住在哪里?吃在哪里?他们生病、吃药怎么办?这些后勤方面的事令人很伤脑筋。”一位后勤干部道出了高校面对扩招的普遍心声。

去年紧急扩招后的153万名新生入学后,各高校都采取了挖潜、改造、租借房屋等许多应急措施,一年下来,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究竟如何呢?中山大学招生办一位老师的话也许较具代表性:“在家长、学生和学校三方的努力下,整体上是扛下来了。但教室还是太紧张,教务处排课排不过来,有的课程不得不安排在中午1点钟;尤其到了考试的时候,教室就更为紧缺。部分走读生刚开始非常不习惯,因为有许多集体活动他们无法像住读生一样自由地参加,但现在他们基本上也能接受了。”

宿舍、食堂、教室紧张,是大多数扩招学校面临的共同困难。具体到不同的学校,又各有各的实际问题。据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董琦介绍,北大去年扩招100人,其中在北京地区招收的40人全部走读。今年北大的普通本科招生计划为2640人,比去年增加223人,制约扩招的主要因素还是因为宿舍太紧张。“北大的生源是最好的,每个省多招五、六名,并不会影响招生质量。学校近期改建了一批食堂,新建的理科教学群楼投入使用以后教室也不成问题,扩建后的图书馆有5000多个座位可供使用。现在最主要的是学生宿舍这一项暂时无法满足扩招需要。虽然我们正在努力,但这毕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

深圳大学总务处林处长告诉记者,扩招给深大的后勤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学校正在积极设法加以解决。例如为了给今年的700名走读生提供方便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学校正在积极联系租借学校周围的房子,以供走读生们使用,并正在申请开通学校到市区的学生巴士。因为新增设了不少专业和科目,教室、图书馆、实验室使用起来都很紧张,学校正在想办法挖潜,努力提高其利用率。

而来自武汉大学的消息称,武大后勤没有因为扩招遇上过大的压力。“学校后勤一直走在招生的前面,学校建房子的速度超过招生的速度。”学校后勤管委会副主任王彦庆如是说,“学校有能力满足扩招学生的食宿、教学需求,事实上也完全做到了。”

尽管各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专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后勤瓶颈问题,最主要的是要考虑后勤社会化。国外的大学基本都不管学生住宿,学生或是在外租房,或是住专门的廉价学生公寓。如果有一天中国的大学后勤完全社会化了,那么高校就真的可以大规模扩大招生了。

但同时又有专家指出,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也在制约着扩招的进一步发展,那就是教育收费问题。尽管“花钱上大学”、“受教育者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投资”的概念目前已被普遍接受,但是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如果收费标准远远低于实际成本,以致招生越多,亏损越大,那么扩大招生肯定是难以为继的。严格地说,高校如何招生,如何收费,都属于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按国际惯例,学生个人所交学费约占教育成本的3 0%左右。如果高校拥有自主权,在保持平均收费标准的前提下,对医学、法学、计算机、通讯、电子这些投资回报极高的热门学科采取高额收费,对那些国家需要而冷门的学科专业,实行低收费甚至免收费,这样通过教育收费予以调节需求显然更为合理。

呼唤高等教育大众化

在上月初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次教育部长会议上,中国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提出,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改革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变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中国要多种形式地积极发展高等教育,1999年高等学校的招生人数比1998年增加了47.4%,今后招生人数还将持续增加,为更多的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尽早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刘辉一直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积极推动者,“ 扩大招生规模,每年让几百万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有效地延缓就业,等到这些人将来毕业后,会成为高素质的劳动力,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本。这样,就为我国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持续的推动力。 ”刘辉认为,扩招不仅可以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而且可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愿意拿出相当一部分钱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只有有了扩招这样的机会,老百姓才乐意调整自己的消费结构,在教育投资加大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比如要建更多的校舍、需要更多更先进的教学设备、用餐地点等,相应地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中山大学教育学专家指出,扩招为素质教育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入学机会增长,孩子、老师、家长压力大大减轻,合格的毕业生基本可以上大学,有利于解决高考指挥棒的问题。与此同时,更多的学生有了在国内上大学的机会,可以有力遏止国外一些三、四流大学争夺中国教育市场的势头,减少人力资本和教育投资的外流。

高校扩招,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极大地激活了高等教育市场,而人们仍在热情高涨地呼唤,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早日来临。作家何建明关注教育多年,在其几十万字的新作《龙门圆梦———中国高考报告》中替我们圆了这样一个梦:

“等到国家经济空前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有一天我们的人口得到了最佳的控制,高校的发展规模及设置日趋合理,社会综合实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时,国家必将对所有公民全面开放大学之门,高等教育必将有一天也会像今天的9年义务教育那样,只要是中国公民都有权利接受……大学是属于我们全体公民的共同家园和温床。”不知这个梦境何时会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