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方案》将是香港自摆脱殖民统治,回归中国以来首次为自 己未来的教育政策制定总蓝图。
根据学者分析,香港教育政策上一个分水岭是在1982年11月港英 政府发表的《香港教育透视——国际顾问团报告书》。在这份报告书 公布之前,教育政策发展的基调是扩充学额及实施九年强制教育。报 告书问世之后,建议成立由本地教育专家与机构参与的教育统筹委员 会,进行较全面策划、拟定政策及监察效果,反映出港英政府有了统 筹教育的意识。
而随着80年代中期以后香港政制的改变和开放,教育政策的制定 不再全部落在政府手中,民间咨询与实际教育工作者参与的程度也随 之提高。
教育统筹委员会从1984年至1996年共提呈了7份报告书,对教师 专业、教育语言、成绩评核等课题提出过个别建议。1997年行政长官 董建华上台后,委任以他的变相内阁行政会议成员梁锦松为首的教统 会,全盘检讨教育制度,制定新世纪的教育目标。
教统会从1999年1月至今,已进入第三个咨询期,除了参考上海 、韩国、台北、新加坡、日本和芝加哥等地的教育改革情况,也广泛 听取公众意见,通过媒体促进沟通,使整个关系香港前途的教育蓝图 制定过程更加透明。而财政司除了常年拨款,今年也预留8亿港元( 约新币2亿元)作为教育开支。
这个过程本身对回归不到三年,自己当家作主的香港,具有深刻 的意义。香港一所大学的副校长过去曾经公开批评,特区政府不能够 像港英政府时代,抱着“教养别人的孩子”的心态而吝于拨款,缺乏 眼光。此次,特区政府必须在展示了它的开明之际,同时确保港府在 教育政策上区别于殖民地政府,具有长远的眼光与广阔的视野。
更重要的是,教统会的《改革方案》最终必须能够提高教育素质 。将它放在整个亚洲地区的教育改革之风当中来考量,和亚洲四小龙 和其他发展迅速的社会比较起来,香港现在才准备着手处理积郁多年 的教育问题,起步并不算快,但方向却是与其他地区相近的。
对照这些地区的经验,提倡创意,建议为学生“松绑”,改变多 年来以考试为主导的方式,并且鼓励学生研读跨领域的学科,似乎是 大家共朝的方向。这并非偶然,而是大家为了应付新经济时代的来临 所做出的大变革。
香港改革目标中所定的目标,培养“乐于学习、善于沟通、勇于 承担、敢于创新”的学生,无疑是个值得实现的理想。然而,教育改 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统会的《改革方案》中,对于站在最前线的 教师角色着墨甚少。
要培养能够适应新制度的学生,首先必须有能够适应和接受新制 度的教师,在不放弃学生的原则下,首先不能被放弃的是教师。在教 育改革当中,不可能只顾及学校制度的调整而忽略了教师。
这不只是急急地让教师也上一系列自我提升课程,既然这是整个 经济模式和时代带来的变革,还要照顾的是教师本身面对这场大调整 的心理。
这方面的问题,相信不仅是香港所将独自面对的,而是在所有改 革的地区当中所会出现,也最容易被略过的盲点。这个改革同新加坡 近来所进行的教育革新有可以比较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