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西安外事学院怎样由几间教室变成两亿校产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6-15

  几间校舍,20万元资金,这就是1992年西安外事学院成立之初的所有资产。然而谁会想到,短短8年后,在国家未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学院已拥有66.7公顷景色优美的校园、18万平方米的建筑,固定资产达两亿多元,在校学生达1.3万余人。

  一所民办高校何以会在短短8年里达到如此规模?西安外事学院办学现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借鸡生蛋,借船出海,租来舞台唱大戏

  学校创办之初,学院董事长黄藤和他的合作伙伴们以企业家的眼光仔细审视西安的教育市场,他们发现在这片人文荟萃的土地上,有大批的社会闲置资产和丰富的智力资源。为此,学院从创办的第一天起,就广泛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借鸡生蛋,借船出海,走出了一条面向社会、开放式的合作办学之路。

  西安外事学院最成功的合作是和鱼化集团的合作。鱼化集团有一个本来想搞旅游的公园,有山有水,有亭有榭,但因资金紧张难以为继。1996年,鱼化集团董事长郭世英与黄藤坐在了一起,一老一少围绕办学越谈越投机。郭世英这位全国劳模、农民企业家看准了黄藤的办学思路,毅然决定用集团所属33公顷大的鱼化乐园的全部建筑、湖面、土地与西安外事学院共同办学,合作期限60年。

  在这块地方,学院依山傍水建起了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大操场、语音室、微机室,使西安外事学院有了一个非常高的起点。当年,西安外事学院在校学生突破1万人。

  合作办学不仅体现在固定资产方面,也同时体现在后勤服务领域。1997年,学院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与投资者达成协议,由投资方出资120万元兴建一座可容纳1000多人用餐的餐饮中心,学院转让10年的使用经营权,10年后,餐饮中心归学校所有。 这种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方式广泛地存在于学院的学生宿舍、校医院、邮局、储蓄所、驾驶培训中心等方面,由于其经营、管理完全采用市场机制,学院不仅节约了资金,也有效地保证了后勤服务的质量。

  面向市场,服务社会,依靠质量求发展

  1997年夏天,当西安数十家民办高校上演招生大战时,西安外事学院却因难以容纳更多的慕名者,不得不在媒体上打出广告宣布停止招生。此举使许多人纳闷:西安这么多的民办高校,求学者何以单单看好外事学院?

  中国的老百姓向来讲求实际,省吃俭用供子女读书,就是希望孩子学到本事。人们选择这所学院,看好的也正是这一点。

  8年来,1.1万余名毕业生从这里走向社会,经过双向选择百分之百地走上了工作岗位,其中大多数学生在外资、合资企业工作,有的考进了政府机关的公务员队伍。深圳、珠海等一些著名企业还与学院签订了长期接收毕业生的合同。

  该校的毕业生何以深受社会欢迎?黄藤认为,最关键的是学院走了一条面向市场,服务社会,依靠质量求发展的路子。

  为了更好地把准市场的脉搏,学院在创建之初就专门成立了民办教育研究所,吸引了一大批教育专家共同研究民办教育的发展方向、发展规律,以此指导学校的发展和教学工作,使学院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向、教师聘用方面完全按市场规律办事。

  学院自创办以来,专业设置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需求潜力大的专业就办,没有生命力的专业就停;在人才培养上,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坚持知识与技能并重,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工作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院充分利用西安高校林立、各学科知识分子云集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聘请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为学生上课。在学院专兼职教师队伍中,80%以上的教师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日前,学院还出台政策,年薪8万元聘请博士、副教授以上高层次人才,计划1至2年内建立一支200人左右的高素质大专部教师队伍。同时,他们还聘请了一批全国著名的专家作为外事学院的指导教授,研究各专业的教学,确定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和学科建设方针,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的指导和管理,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

  纵观西安外事学院的发展历程,她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其正确的办学思想。学校认为,民办学校是社会的学校而非私人学校,学校的资产是社会的资产而非个人资产,办学如果以盈利为目的就会把学校导入死胡同,惟有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在社会大潮中蓬勃发展。基于这种理念,学院董事会的所有成员都不持股份。这种不求索取的办学精神使一大批著名的教授、专家为之感动,纷纷加盟。

  西安外事学院的成功还得益于两种人的有机组合。一种是有企业精神、有企业管理经验的教育家;另一种是有远见卓识,愿意投资教育、兴办教育的企业家。也正是这两种人携手合作,才谱写了西安外事学院超常发展的辉煌篇章。

  素以重视教育闻名的陕西省省长程安东在听取了西安外事学院的情况汇报后,深有感触地说:他们的成功,为公办大学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