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北京高职考试:不只是炒菜缝纫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7-12

    7月9日下午3:00,一盘香喷喷的炒肉丝放在甄雪松老师面前。甄老师先看菜的颜色,然后夹一小口尝了尝,一边在一张表上打分,一边评价说,“这孩子的刀工不错”。这张表内容很细:清洁程度占10分,刀工造型占10分,火候占15分,口味口感占20分,此外还有色彩、原料比例、盛装效果等。

      这是2000年北京普通高校高职班单独考试的一个场景,考生正在进行烹饪工艺考试。高职班单独招生考试又称“3+x”。由北京市高招办组织的语文、数学、英语文化课统一考试,称为“3”,x为专业课考试科目,由各校单独命题,可分为一科、两科或多科,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可免考相关科目。招生对象为中专、职高、技校的应届毕业生(统称为“三校生”)。根据北京市新修订的《高校招生条例》,“三校”的往届毕业生也可以参加高考。据统计,北京今年共有11700人报考高职,是去年报考人数的2.2倍。仅海淀走读大学就有1600多人报名,比去年增加了1/3。

      除了报考人数的增多,北京今年高职考试的科目设置也有很大变化,不再仅仅限于烹饪、裁剪、会计实务等内容。计算机类等高科技科目比例明显增加。以海淀走读大学为例,今年开设的高职专业从65个增加到88个。新增专业主要有信息安全、互联网信息处理、电子商务以及科技成果转让与中介服务等。海淀走读大学校长傅正泰说:“学校的专业设置有四个参考,一是培养高科技人才,二是参考发达国家、地区的做法,三是国家政策拉动的行业,四是为北京文化古都服务。”

      事实上,今年北京高职考试科目也体现了这些特点。41个专业包括房地产管理与评估、通讯技术、网络管理、文物鉴赏、旅游等。

      今年春季高考中,北京13所高校计划在京招生1755人,因报名人数太少,实际只招了336人。仅仅过去三四个月,高职为何在北京大受欢迎呢?傅正泰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中职生有进一步升学的需要,社会也需要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去年海淀走读大学有1001名毕业生,就业率在北京66所高校中排名第5,与重点高校本科、研究生就业率相当。“不是说我们学校的学生比重点高校的强,而是说社会需求量大。”

      此外,高职专业设置也是吸引考生的重要原因。今年北京春季高考受冷落,原因之一就是专业吸引力不够。通过专业调整,高职更加适应了社会需要。专科层次教育不再是浓缩了的本科,有特色就会有吸引力。

      资料表明,1996年以来,北京已有5000多名中职生通过高职考试进入高校学习。教育界人士认为,随着“三校生”参加高考限制的逐步放开,高等职业教育立交桥的逐步完善,将有更多的青年拥有学习深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