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实验与评价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8-24

    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各学科教材,是为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全日制小学、初中编写的。国家教委规定,从1993年秋季开始在全国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执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并按九年义务教育各学科的教学大纲,采用新教材进行教学。为了适应不同学制和学校的需要,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陆续编写出“六·三”、“五·四”两种学制的教材(实验本),并从1990年的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教材整体实验和评价工作。参加实验的学校有3000多所,遍及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 首轮实验的小学生约21万,初中学生约12万。其中三年制初中、四年制初中和五年制小学、 六年制小学的第一轮实验已分别于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结束。结合教材实验,各学科对实验本教材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实验本的修订送审工作。

    一、教材实验

    (一)教材实验的目的

     根据整套教材编写的原则和指导思想确定教材实验的目的是:

     1.检验整套教材的设计思想是否符合义务教育的总目标, 教材是否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和谐的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具体的实验目的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是否符合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精神和要求;(2)教材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如何,是否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精神,是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3)教材内容的结构、编排和表述,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使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得到发展;(4)教材的程度、分量是否适当, 是否能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作业负担合理,又能适应地区差异,便于因校制宜、因材施教;(5)各学科教材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做得如何;(6)教材的文字、插图、版式、印刷、装帧等方面是否适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2.为进一步修改教材提供依据。

     3.研究使用这套教材所需要的条件(师资、设备、教学方法等), 为教材的大面积使用积累经验。

     4.丰富和完善课程教材理论,包括教材实验、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二)实验设计的理论研究

     教材实验是教材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材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编写这样大面积使用的教材,只有理性的思辨过程是不够的,必须有科学的实验相配合。在编写出实验本后进行实验,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和检验教材的设计思想、编写原则以及具体编写方法,让教材的使用者──教师和学生对教材做出评价,是保证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写高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措施。

     教育学中的实验方法,包括教材的实验方法,是从自然科学中移植来的,然而教育活动中的环境因素复杂,在这样的环境下使用实验方法,不可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中的做法。在我国,教育实验方法还处在探索之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实验理论,教材实验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为搞好实验,我们在对实验法的特点和设计原则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实验的实践过程,对于教材实验的理论和方法作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主要研究和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教材实验的科学性

     我们认为,要取得实验的成功必须以实验的科学性作保证,教材实验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实验的效度和信度,而实验的效度和信度是通过对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变量的分析和控制来实现的。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控制方法,也就是直接消除无关变量,为此要做出一些明确的规定,阻止无关变量的进入。另一类是间接控制方法,当直接消除无关变量有困难时,采用间接的手段排除或削弱无关变量,常用的间接控制方法有“均衡”和“抵消”两种。“均衡”是指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在实验组和非实验组保持基本相同状态;“抵消”是指把强弱不同的无关变量配制在不同的组内,通过变量间的相互作用,消除无关变量的影响。除此之外,有时还使用统计处理和作实验说明,以此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以往的教材编写过程中,也作过一些教材实验,但规模大都比较小,有时只是某一学科的某一部分教材的试教,在这种情况下,实验一般采取直接控制的方法。由于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是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实验的面必须足够大,同时必须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验,因此实验的控制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困难的问题。为了取得准确的实验数据,这次实验采取了几种不同的控制方法。第一,采用大样本,扩大覆盖面。我们在组织整体实验的25个省、市内,由省市教材实验领导小组确定了小学、初中各100个样本班,这些样本班中,既有大、中城市的学校,也有小城镇、农村的学校;既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也有不发达地区的,这样基本上可以作到条件均衡。据统计,样本班中城市占51.5%,农村占48.5%,其师资的总水平与目前国内师资水平基本状况相同。第二,实验学校中绝大多数是教学水平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学校,重点校很少,以此来抵消一些无关变量的影响。第三,实验采取点面结合的做法,既有面上(28个省市参加)的实验,又有重点县、市(11个)的整体实验。对于重点的整体实验点制定了必须且可能的直接控制的条件(见教材实验工作的组织和实施)。第四,在统计量表中增加了一项说明,要求实验学校或教师注明控制情况,以便我们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

     我国中小学长期以来一直使用人教社编写的教材,实验班以前使用的,以及不参加实验的班级使用的教材,都是人教社编写的前一套教材,不参加实验的学校和班级可以当作对照组看待,实验班与自己以前相比,也可以看作对照组,所以这次教材实验没有明确地设立对照组。

     2.实验的整体性

     学校教育是通过课程的整体作用来实现教育目标的。九年义务教育各学科的教材都是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编写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从不同层面上对学校教育教学产生影响。1990年开始实验时, 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是一个试行草案,教学大纲还只是一个初审稿,这种情况下的教材实验同时也包含了对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实验,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教材实验必须是一个整体实验。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课程基本上是分科设置的,教材只能分科编写,分科编写的教材有利于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影响知识之间的沟通,这就要求教材必须注意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配合,只有进行整体实验,才能检验教材的整体综合效果。因此课程的整体性决定了教材实验的整体性。

     根据实验整体性的要求,这次实验有以下特点:第一,实验学校必须全面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必须按各科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第二,参加整体实验的学校要进行全套教材的全面实验。这次实验的教材,分“六.三”、 “五.四”两种学制的教材,包括小学9个、初中15个共24个学科。实验学校应按不同的学制选用其中一套。第三,要完成完整的一轮实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校绝大多数是中、小学分段制,这就要求参加实验的学校,小学实验一轮要进行5至6年,初中需要3至4年。

     为了便于组织和管理,实验点一般是一个市、一个地区、一个县的全部学校,并与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协调,在政策上予以保证。

     3.广泛的参与性

     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的研制,不是某一门学科,某一部分教材的局部改革,而是涉及面很大的一项课程教材研究活动,既有教材编写的研究,也涉及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此需要教学科研人员和教师的合作,同时广大教育教学人员也希望通过教材实验深入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主动参与的意识很强,因而使得这次教材实验成为了一项教材编写人员、教学研究人员、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一项教材改革研究,除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负责组织外,实验地区都成立了实验领导小组或指导小组,正是由于广大实验教师、教研员、实验地区的行政领导等积极主动的参与,才使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三)教材实验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1.教材实验的组织和领导

     我社由总编辑会议领导、各学科编辑室为实验工作小组组织教材实验工作。进行教材实验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建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验工作方案,研究并妥善解决实验中的重大问题。实验面较大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教研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各学科实验工作指导小组,对教材实验工作进行具体的业务指导和对教材、教学的评价工作。实验学校的实验工作由主管校长全面负责,切实保证按要求进行整体实验。我社与各地教材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及学科实验指导小组密切配合,协调工作。

     2.教材实验实施的步骤和方法

     (1)确定样本班。为了比较科学地测试和评价教材的实验情况, 根据实验的规模和实际情况,在参加整体实验的8个省的11个市、县的实验学校中, 确定小学和初中各100个班为样本班。样本班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确定, 首先分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包括县镇和县镇以下、工矿)两部分,各占50%,然后充分听取参加实验的省或地区的意见,按师资、生源、学校领导力量的情况,将实验学校分为比较好、一般、较差三类,在每一类内进行随机抽样。样本班的任课教师按随机抽取样本班时的状况分年级固定下来。从最后统计结果看,样本班中,城市占51.5%,农村占48.5%,师资的总体水平与目前国内师资基本状况相符合。

     (2)制定和落实实验的控制条件。为了教材实验顺利地进行, 保证教材实验所得的数据和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对参加教材实验的地区和学校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1)保证教师基本合格和相对稳定。如小学至少按低、中、高年级分段稳定。

    2)保持样本班的基本稳定,以便取得连续资料。

    3)保证整体实验,即在同一个班级各学科同时实验,并保证教学计划规定的各学科(包括劳动技术)及课外活动等的教学时间。

    4)控制教学用书,只使用规定的教科书及配套的教学用书,不得同时使用其他教科书和配套用书。

    5)控制各学科的课时和教学要求。一定要按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不得占用其他活动时间,如确需增加或减少教学时间,必须在调查统计表中说明。

    6)控制考试次数和考试要求。考试次数要按国家教委的规定,命题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为科学地评价教材,每学期末我社组织有关人员为样本班提供试题和评分标准。

    7)实验学校的领导、实验班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认真记录实验的有关情况,认真填写实验调查表和撰写实验总结报告。

     (3)师资培训。 师资培训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级培训由我社组织, 从1990年起,每年在5月至8月按学科举办全国性的新教材研讨班,参加的人员除省、地区一级的教研人员外,还有部分骨干教师。研讨会上,由我社义务教育教材的编者介绍教材的编写意图、特点,帮助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熟悉新教材,并共同研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教材实验的有关问题。从第二年起,还邀请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讲示范课,播放典型课的录像带等。前5 年内共办此类研讨班80余次,直接接受培训的人员达10000余人。后两年, 由于第一轮三年制初中的实验工作结束,每年举办的研讨班数有所减少。

     第二、三级培训由各省、市教研室负责组织,由教研员或骨干教师负责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我社每年都有近100人次参加二级培训, 直接为实验教师介绍教材,并提供培训所需的文字材料和录像带,使实验教师基本上都得到了新教材的培训,许多实验地区规定,没有经过培训的教师不能上岗。

     3.研讨和交流实验工作经验

     (1)召开实验工作会议。为了总结交流经验,研究实验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从1991年起,每年召开一至两次教材实验工作会议(其中1991、1992两年各2次,1993、1994两年各1次),共举行了6次,参加会议的有各省、市(地区)教材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和各学科教材实验工作指导小组负责人,一般为普教处长、教研室主任。除总结交流经验外,还有针对性的研究一些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做出安排,从而保证实验工作顺利进行。

     (2)创办《试教通讯》和《教与学》。为了促进实验工作的开展, 引导教师对新教材和相应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我社创办了《试教通讯》,共出版125期,每期印8000份,免费发到各实验学校。1993年教材在全国推广使用后, 创办了内部刊物《教与学》,分为小学版和初中版,刊登有关教材介绍的文章,及时登载各地教学经验、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方法研究、优秀教案等,仅前两年就出版90期,共约270万字,有力地促进了新教材的使用。

     (3)出版《教学指导与参考》和《教案选》。 教师使用新教材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其中有一些是教材本身的问题,需要通过教材实验不断加以改进;但更多的是教师的教育思想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对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的问题。实验过程中,各地教研部门组织了大量的教学研究活动,其重点是研究教材的指导思想和特点,同时也积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使之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为了推广这些成果,我社按学科编辑出版了一套《教学指导与参考》丛书,并同延边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合作编选出版了一套各学科《教案选》,帮助广大教师掌握和使用新教材。

     二、教材的评价

     (一)教材编写与教材评价

     1.教材评价是贯穿教材编制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在课程(包括教材)编制的一般理论中,通常把编制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即确定目标、选择内容、组织内容和评价效果,因此教材评价不是教材编制以外的另外一项工作,而是教材编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教材编制过程中的“评价效果”,也不能理解为仅仅是对教材最后的效果的评价,它还包括对目标、内容选择和组织的评价。又由于教材编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在编出初稿后,要广泛征求意见,组织实验,找出它的缺陷和问题,要提出改进的措施重新修订,而评价工作始终伴随其中,所以教材评价是一个贯穿于整个教材编写过程中的连续不断的过程。

     2.教材评价和教材设计目标的一致性。以什么标准、方式评价教材, 评些什么,是受教材编写(设计)者价值观和编写模式的制约,不同的设计难以用共同的标准来比较和衡量,教材评价模式与教材编写模式是一致的。

     九年义务教育的教材评价工作,是整个教材编写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次评价工作除了采用召开审稿会、座谈会广泛地征求意见外,还组织了大规模的教材实验,从而使这次教材评价的工作在教材编写工作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这套教材是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计划规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各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编写的,是属于目标模式。因此,这套教材的评价也是采用目标评价模式,评价目的就是在教材编写过程的各个阶段,评价教材编写的目标达成的程度。  

    (二)教材评价方法的选择

     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教材评价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根据教材评价涉及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整体综合评价和局部专题评价(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根据由谁来对教材进行评价(评价的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根据评价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客观标准评价和相互参照评价);根据评价发生的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是否用数量进行分析,可以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根据操作方法上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等等。不同的评价目的所选择的评价方法也不同,大规模的评价通常是多种方法一起使用。

     这次我们组织的教材评价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改进教材的必要的信息反馈。考虑到教材的品种多,工作量大,评价指标多样的实际情况,我们把全部评价工作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大部分,每一部分都采用一种评价方法为主,多种评价方法互相补充。

     1.内部评价主要由教材编者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进行形成性评价。 其目的是通过对编写工作的各个阶段的评价,找出各阶段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和修正,我们要求各学科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评价计划,在各学期末收集实验样本班的实验数据并进行及时的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长期从事教材研究、编写工作,40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有一个具有丰富教材编写经验的编辑队伍。我们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在评价过程中既大量使用了定性分析的方法,也作了一些定量的统计,在编写工作的各个阶段,对教材进行整体性综合评价,充分运用评价的结果修改、完善教材。

     在内部评价过程中,也要请一些外部的专家帮助审查教材编写方案,请一些第一线的教师对编写的样章或教材初稿提出意见。同时除对教材的整体性综合评价外,也进行一些专项的评价,如文科教材中爱国主义的评价,理科教材中实验设计的评价,出版部门关于教材装帧、印刷质量的评价等;除形成性评价外,也有一些诊断性评价,如小学语文关于学生拼音基础的评价,初中数学关于学生空间图形知识基础的评价等。

     2.外部评价主要通过教材实验进行,评价者包括实验学校任课教师, 学生和这些学生的家长,各地教研人员,教育行政领导,专家等。评价方法基本上属于总结性评价。实际上,这里的总结性是相对于实验阶段讲的,而对于教材编写的全过程来说,仍应属于形成性的。在教材实验过程中的评价,较多地使用定量的方法,通过对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评价教材,为教材的修订提供了可靠的根据。

     由于实验工作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的,教材编写人员参与了实验工作,所以在外部评价的过程中,也有内部评价的成份。在教材实验时,教材编者经常参加教师的备课、教学活动,深入课堂听课,一部分教材的编者还亲自参加实验本教材的教学工作,从而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的数据和信息。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

     1.人教版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教材评价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地收集和分析信息和资料的过程。要对教材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价,首先需要收集比较全面系统、真实准确的信息资料,为此要建立一个教材评价的指标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制定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除遵循客观性、信度、效度的准则外,主要突出了以下特点:

     (1)针对性强。这次评价工作规模大,涉及24个学科,几十套教材,评价方法多样,为了取得改进教材的切实有效的评价结果,评价指标体系突出了针对性,除一般性的教材评价指标外,特别注意对整套教材中改变较大的地方进行评价,以便通过评价检查这些改变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是否可行。

     (2)标准的相对性。由于这次评价教材采用的是相对评价标准,所以评价指标大都是相对于原教材的,而不是绝对的客观标准。

     2.评价指标体系

     外部评价的总目标是,教材是否符合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各科教学大纲的精神和要求。具体指标分三类,即教材的内容、教学性、技术性三个方面。

     内容方面的指标包括:教学内容选择是否为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具有科学性和时代精神;是否注意思想教育;能否联系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与其他学科的配合怎样等。

     教学性方面的指标包括:教材体系是否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否有弹性;技能和能力训练的安排是否恰当;难度大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趣味性如何等。

     技术性方面的指标包括: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是否规范;图文配合是否得当;版式;印刷;装帧等。

     内部评价指标体系是按不同学科分别制定的。由于内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进教材的编写工作,所以指标的针对性强,指标一般定得比较具体。除与外部评价的三方面指标相同外,重点是关于体现这次教材改革方面的指标。

     (四)测验题的编制和问卷调查表的设计

     1.测验题编制。学生学习成绩测验是教材评价的一部分。 这次实验要求实验学校每学期末进行一次测验,测验题由各学科教材的编者提供,并给出评分标准。命题的标准是各学科教学大纲,题目要复盖大纲的主要知识点,难度以大纲的基本要求为标准,目的是检查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完成大纲的情况。

     2.问卷调查表的设计。为便于收集和整理各地教材实验的数据和材料, 我们设计了一套实验测试量表,这套量表由17个调查统计表和问卷表组成,它们包括:

    [表1]样本班教师情况调查表,由实验学校领导填写.

    [表2]小学一年级样本班学生情况调查表,由样本班班主任填写。

    [表3]初中一年级样本班学生情况调查表,由样本班班主任填写。

    [表4]样本班学生身体素质初、末态对比表,由样本班班主任填写。

    [表5]实验班任课教师对教材评价表,由任课教师于期末填写。

    [表6]任课教师对教材评价统计表,由各学校实验领导小组据[表5]填写。

    [表7]样本班任课教师对教材具体意见表,由任课教师填写。

    [表8]小学样本班学生对教材评价调查表,由样本班学生填写。

    [表9]小学样本班学生对教材评价统计表, 由样本班班主任或学校实验领导小组据[表8]填写。

    [表10]初中样本班学生对教材评价调查表,由样本班学生填写。

    [表11]初中样本班学生对教材评价统计表,由样本班班主任或学校实验领导小组据[表10]填写.

    [表12]小学样本班学生家长意见调查表,由学生家长于期末填写。

    [表13]小学样本班学生家长意见统计表,由样本班班主任或学校实验领导小组据[表12]填写。

    [表14]初中样本班学生家长意见调查表,由学生家长于期末填写。

    [表15]初中样本班学生家长意见统计表,由样本班班主任或学校实验领导小组据[表14]填写.

    [表16]实验学校领导对整体实验评价表,由学校实验领导于期末填写。

    [表17]样本班学生期末成绩统计表,由样本班班主任填写。

     (五)信息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每学期末,各地实验领导小组根据统计资料对实验工作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对实验结果和问题进行分析,写出本学期实验工作总结,寄送人民教育出版社。几年来,共回收问卷表和调查统计表近万份,经过整理做出分类统计表。各学科据此提出教材修改方案和写出送审报告。  

    三、教材实验和评价的初步成果

     (一)获得了有极高价值的反馈信息

     根据实验的要求,各实验点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反馈信息,这些信息有以下几部分:

     1.样本班实验情况调查和问卷统计资料, 包括样本班学生和任课教师的一般情况,样本班任课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对教材的评价,实验学校领导对整体实验的评价,以及每学期末学生学习成绩统计等。每学年结束,我们都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表1和表2就是实验两年后的部分数据统计表。这些数据为教材的修改提供了重要依据。

     2.为了较准确地分析和研究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适用情况, 我们还有针对性的请参加实验的有代表性的省、市、县提供了教材评价资料 。这些省、 市、县有:云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辽宁省凤城县、湖北省松滋县、宜昌市;福建省长泰县;北京市崇文区;四川省成都市;广东省 中山市等。 云南和宁夏在我国是两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省份,又是多民族地区。据云南的统计,人教版的教材在全省不同地区的实验情况差异较大,占全省30%的学校可以适应,这类学校一般为地州市府所在地 的城镇中小学、县级第一中学及部分完中、 少数初中、实验(示范)小学及部分完小,其管理、师资和办学条件较好。占45%的一般校,经过努力基本可以适应,而分布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山区和贫困地区占25%的学校,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感到教材内容“多、杂、难”。宁夏首轮实验的样本班分属于城市、川区(农村)和山区的 6所中学和8 所小学,这些学校大体反映了宁夏全区中小学的现状,具有代表性。无论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样本班的教师对人教版的教材都作了肯定的评价,全区推广后又在山川26个地、市、县(区)及煤炭、铁路、农垦、石油系统的教研员及骨干教师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如表3。

     3.人民教育出版社各教材编辑室的教材编写人员,在教材实验过程中, 经常深入到教学第一线,直接听取教师对教材的具体意见,各学科都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详见各学科的实验报告。

     我们通过对这些实验数据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形成了对两种学制的教材的整体综合评价,其结论为:(1)新教材符合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符合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精神和要求,富有时代气息,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点;(2)教材思想性强。各学科 都加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 并力求做到寓思想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3)教材重视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比较突出。教学内容的结构、编排和表述基本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 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4)教材富 有弹性,适应性强,有利于因材施教;(5)教材编排新颖、版式活泼,文字生动、图文并茂,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教材需要改进的方面有:(1)部分学科内容偏多,课时偏紧,希望再删减一些内容。部分农村地区要求教材适当降低难度。(2)教材配套工作需要改进。除此之外的具体修改意见,详见各地实验研究报告。  

    (二)取得了组织大规模教材实验的经验

     这次教材实验是建国以来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为此我们作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对实验方法的研究和组织准备。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最取得了一些经验,其中之一就是制定一个周密可行的实验方案是搞好教材实验的前提。实验方案应包括实验目标、设计的原则、实验工作的组织领导、实验内容和范围、实验方法和措施、实验经费等等,特别是对于大规模的实验,方案更要全面细致。负责这次实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课程教材研究所、实验地区教委或教研室、承担实验任务的中小学,都非常重视实验方案的制定工作,都成立了实验领导的组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因此实验工作才得以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并取得了预期的结果(各地的方案和实验成果见各地实验总结)。课程教材研究所还通过《课程·教材·教法》和《试教通讯》等刊物刊登介绍各地有代表性的方案,推动各地区和学校间的交流。

     (三)促进了教学研究工作和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新教材根据义务教育的精神,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此教材的实验必然要涉及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这里首先是教师的问题。世界各国教材改革的经验表明,新的教材是否能受到学校和教师的欢迎,是否能够顺利地推行,不仅取决于新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各种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对新教材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师资培训。因此,我们明确地把教师培训作为教材实验的重要环节,同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室在进行教材实验时,也都紧紧围绕新教材的使用,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仅1990、1991两年,课程教材研究所就举办各学科教材研讨班29个,直接培训教师4500人次, 出版《试教通讯》60期,课堂实录录像带90节,各地也把教师培训作为教材实验的重要环节来抓,有的地区还明确规定“未参加培训的教师一律不能上岗”,坚持把实验教师培训和新教材的教研活动落到实处。通过大量有效的培训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支能较好地领会大纲精神,基本上掌握了新教材的教师队伍,他们在大面积使用新教材时,发挥了骨干作用,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教材的中间力量,结合教材实验,取得了丰富的教学研究成果(详见各地的实验报告)。

     (四)初步形成了有特色的教材评价方案

     我国在教材评价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我们结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工作,研究了教材评价的有关理论,研究了人教版教材评价的特点,确定了评价的目标、方法,制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了一套教材的评价方案。这个方案的特点是,(1)评价方法多样化。在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方法,做到内部和外部、整体和局部、形成性和总结性、定性和定量等各种方法相结合;(2)评价的针对性强。义务教育的新教材是在继承以往各套教材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并针对义务教育的特点作了改进。同时评价工作涉及24个学科,多套教材,方法手段多,工作量大,为取得对改进教材编写工作切实有效的结果,评价突出了重点,突出了对教材新的变化部分的评价;(3)标准的相对性。这次评价没有设对照组,评价常常采取与原教材的对比进行。

     由于对评价工作的研究不够,经验少,评价方案还很不成熟,但应该说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我们将在这个基础上,在今后教材编写过程中,下更大的力量修改完善评价方案,使教材编写工作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