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社会学科:不可忽视的一门课程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9-30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社会课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在培养“四有”人才,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上有着重要作用。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阶段的社会课教学?

   社会课教学有着自身的明显特点:具有知识的广泛性、综合性,融有史地、生活等常识;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其内容概括性与直观性共存,又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如品德课、劳动课、活动课等。

   小学生感知事物笼统,不会注意到知识的连贯性与复杂性,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易受新异刺激的吸引;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和教学方法时,加以注意,并因势利导,优化社会课的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巧妙导课,激发兴趣。巧妙的导课会激发学生对一章节内容甚至整个学科的学习兴趣。我常采用的导课方式有放录音、复习提问、开门见山、讲故事、猜谜语等,使教学一开始就“激起”了学生对社会常识的浓厚兴趣。如:在讲《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我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录音进行导课,使学生一开始就兴趣盎然,迫切地想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经过及伟大意义等问题。学生在这种积极的状态下再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效果必定理想。

   精心处理教材,做到教学时“有的放矢”。社会学科特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教师要准确把握每一章节中的重、难点,尽可能地浅化社会课内容,帮学生扫除学习道路上的障碍。在教学中,我常这样处理教材:

   1、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利用放录音和指明读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集中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整体感知内容之后,清楚所讲的社会常识知识要点,以利于后面具体情节的理解。

   2、化整为零,细切文章内容。在教学中,我常根据课文内容中的知识点设计问题,将文章化整为零,层层细切,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通过思考并回答所给出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为下一步激发情感奠定基础。

   3、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社会学科的思想教育性决定了社会课教学的落脚点在于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素质。但是,怎样由教材中的社会常识向思想教育渗透也是一个技巧问题。如果生拉硬扯,凭借课文内容干巴巴地靠说教硬向孩子灌输思想教育,那只能是徒劳无益。为此,必须坚持水到渠成,让学生真正有感而发,在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接受某方面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采用科学的方法、手段,提高学习效率。先进的方法才能产生高效。为使学生兴趣浓厚而又达到教学目的,我采用组织学生自制教具、讨论、参观访问等形式灵活多变地搞好社会课教学。如在讲《众多的河流》一课时,我自制有关长江、黄河的表格,然后让学生针对表格中的数据加以分析,进而认识这两条大河的重要作用,激起学生对祖国江河的热爱。

   社会学科的教学需要我们不断探究,真正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