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德育改革的时代定位
   有实践经验的教育工作者都深刻地体会到,学校德育针对性的强弱,是其实效性高低的决定性条件。而衡量德育针对性强弱的核心指标应看它对受教育者现实问题的关注程度。那么,学校德育究竟应关注什么问题呢?这不能一概而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问题。目前,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人们在和平建设环境下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的需要日益浓厚。从现代学生每天面对和关注的问题的类型看,政治性问题所占的比例有所降低,而生活问题所占的比例则明显升高。无论就德育的价值特性或存在特性而言,把德育政治化的做法已经丧失其存在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近年来对德育功能的深入持久的研究揭示,德育不仅有促进政治经济发展的功能,而且“具有促进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多方面的功能,特别是具有引导人们创造生活、享用生活的功能。而且创造和享用生活的功能是更容易显效并被学生感受到的,因而也更具有吸引力。
   如此一来,面向21世纪中国学校德育改革和发展应注意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并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用新生活。
   学生的生活领域很广泛,学校德育应集中较多的精力,关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德育应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对在校学生而言,学习是其社会义务,也是他们的主要活动之一。但从当代学生学习生活的发展状况来看,则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诸如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坚持力不够等问题。学校德育应该也有可能帮助和引导学生明确其学习目标并将之具体化、层次化,甚至帮助学生制定达到既定学习目标的步骤。学校德育还可以通过强化人生观、价值观念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把学习与自己的发展成才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增强其内在动力和坚持力。
   2.德育应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当代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明显提高,学习的节奏加快且更趋紧张,加之网上作业,人际直接接触减少,人际交往问题越来越突出,出现了不敢交往、不善交往和畸形交往的问题,表现出人际关系紧张的新情况,严重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为此,学校德育应积极承担起指导学生交往的任务,教给学生有关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引导他们勇于和善于建立起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为自身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协调做好能力储备。
   3.德育应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比以前大大充裕,这样一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消费,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就成为摆在青少年面前的新问题。学校德育不应回避这些问题,而应该向学生传授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有关知识,指导他们勤劳节俭、自尊自爱、量入为出,引导他们体验这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未来发展前景看,学生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活问题十分丰富,也很具体。学校德育应主动关注、研究和增补大量有关青少年学生生活中典型、敏感和棘手问题的内容,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形象性和指导性,让学生学起来简明生动,用起来切实可行。如此,德育才能从根本上生发出亲近感和吸引力。
   二、学校德育改革的实践着力点
   德育模式的建构,是现代德育理论研究和德育实践探索所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学校德育模式建构得如何,不仅从根本上反映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的成熟度,而且也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的效果。为此,学校德育改革的实践着力点应放在德育模式的建构上。但是建构什么样的德育模式更有效,又如何建构这种有效的德育模式,则是值得深入研究和作创造性探索的。
   (一)面向21世纪建构怎样的学校德育模式才更有实效
   在此,我们试分析确定21世纪中国学校德育模式建构的核心特征。
   从宏观上看,21世纪的世界,社会需要日益多样化,国际社会日趋向多极化发展,国内将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方面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经济成份和分配方式进一步多样化,经济结构更加复杂,加之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迫切要求在人才培养上克服单一和统一规格要求的积弊,逐步体现多样化和多层次化的特征,从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个性化。
   从教育自身发展来看,教育对象的独生子女化要求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独立性、创造性和个性强的特点;“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全国不同地区的教育都能适应本地经济、文化特点,因地制宜得到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上教学的广泛应用,为每个受教育者不同能力、兴趣、特长的发展奠定了科学技术基础。这就是说,21世纪教育发展要求对人才的个性给予充分重视。学校德育能否适应这一时代的新要求,将决定其能否保持旺盛的活力。
   从国际范围德育的改革与发展来看,德育个性化是世界发达国家共同追求的目标,而且初见成效。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酝酿开展的第三次教育改革,把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作为培养目标,从而把个性化作为整个教育和德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美国从本世纪初杜威开始就一直致力于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主张把德育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在丰富多彩和充满个性的生活过程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优良的个性。
   (二)如何构建富有个性的学校德育模式
   这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必须有实质性的探索,我们试结合我校近年来的德育实践探索来阐述。
   1.挖掘学校周边潜在的德育资源,构建协作互励模式。作为国家“九五”规划课题《跨世纪人才中华美德培养研究》主持人单位的陕西师范大学,经过反复比较论证,发现本校存在着得天独厚的周边德育资源,那就是作为其课题实验学校的中小学。学校动员和组织校部的德育专家,采用行动研究法和实验校的教师一起研究各自存在的问题,并组织对口专业的师大学生下到实验学校的中小学组成协作组。特别是针对各校中小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由协作组中的师大学生向中小学生讲述成功的学习经验,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解决中小学生问题的同时,也激发了师大学生为基础教育服务和努力学习的决心。如此建构起独具个性特长的“协作互励模式”。
   2.针对学生核心品德症结,实施体验模式。针对目前独生子女中存在着讲求享乐、缺乏刻苦学习精神、生活境界不高的问题,我校和各实验校有针对性地实施德育体验模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到经济较为落后的兰田县等地,与贫困农民的子弟一起开展“手拉手”活动,相互交流学习、生活体会,深入体验他们的生活。返校后,引导学生写体会文章,讲切身感受,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参加过这种体验活动的学生,心灵深受震撼,纷纷表示要下定决心,刻苦学习,不再浪费饭菜,并主动向贫困地区的同学捐款、捐书、捐物,收到较好的德育效果。
   3.优化育人环境,构建文化陶冶模式。结合原国家教委“211工程”的实施,我校充分发动和组织每一位教职员工和学生,开展深入持久的校园文明建设活动,美化校园、教职工居室和学生宿舍,创建文明教室、文明宿舍和文明校园,创建考试无作弊院系;教师和学生一道举办师生书画大赛、摄影展览和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利用学校自然地形地貌,开辟磊乐苑、畅志园,其中刻碑为铭,荟萃名家书法作品。学生课余散步在碑林之中,摘抄吟诵这些前辈们发自肺腑的人生感悟和求学格言,不由得激发起一种发奋求学、比学赶帮超的热情,校风为之一振,收到了明显的育人效果。
   由对以上实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德育模式的构建和实施,不能盲目照搬,必须明确本校学生中存在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全面深入地研究本校的人力资源和文化环境资源等,有针对性地构建符合本校实际,具有本校特色,富于鲜明个性特征的德育模式,以便真正有效地提高德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