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体现时代精神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10-20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研制课程标准、拟定教材编制框架的关键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负责人第三次工作会议今天在京召开。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听取了有关项目负责人的汇报,了解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陈至立部长对课程改革专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忘我的工作热情给予充分的肯定,代表教育部党组对各位专家支持并积极投身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事业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并就如何加紧课程教材建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发表了讲话。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调研到制定方案是不断深入领会、贯彻落实第三次全教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谈话精神的过程。同时,本着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精神,广泛动员了国内各有关方面的专家参加,初步形成了一支课程改革的队伍。新中国建国51年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是,面对21世纪的挑战,基础教育课程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这次课程改革,应努力克服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改革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状,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与适应性,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与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改变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作用,改革考试评价制度;适应国情的需要,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陈至立在听取项目负责人汇报后指出,项目的研究非常有成效,有新意,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时代的特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这次课程改革,陈至立提出三个方面的意见:一、进一步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和历史使命。 二、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特别是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针,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的一系列讲话的精神,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度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现教材多样化,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要充分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学习方式的更新要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陈至立强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体现时代的精神,要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如何获取所需要的知识,教会学生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教学内容要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入手,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教材要体现改革精神,要把教育改革的新思想融会贯通地有创造性地运用于教材编写中,有了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有了好的课程标准,还要编写出好的教材,开发出好的教学软件。要注重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抓好师资培训。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国家总督学柳斌出席了今天的会议,并听取了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