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今年为新生提供的宿舍分为4人间、6人间、8人间三种类型,4人间每人每年1200元,8人间每人每年600元,正好相差一半。然而学校没有想到,他们苦心为学生按经济条件设计的宿舍,学生们并不领情:家庭富裕的学生要住4人间,那些已经向学校提出困难申请的学生也不住8人间。
    据了解,将学生宿舍划分“等级”,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来“认购”,目前在上海各高校中也已非常普遍。上海财经大学的学生今年甚至可以差价换宿舍,学生只要对自己现在的宿舍不满意,补贴一部分钱就可调换到自己满意的宿舍。楼层不一,价格不一。大学生的“宿舍时代”已俨然演变成“公寓时代”。
    高校公寓社会化改革是后勤改革的重要内容,它的初始动因是缓解大学生的住宿压力,改善住宿环境,而它现在最需要直面的一个问题是学生住宿的等级化。
    北京邮电大学是北京高校后勤改革的典范,学生处的王老师认为:尽管北邮目前还没有推行这种住宿模式,但应看到这是改革的大趋势。高校公寓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宿舍管理问题,以质论价当然要体现出来。随着学生公寓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以班为单位的管理概念必然要被以宿舍、楼层乃至整幢公寓为单位的管理概念取代。大学生因住宿有别而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没有必要成为负担。当然,通过贷款为自己争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也无可非议。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则对这种做法提出了严厉批评。夏教授指出,学生宿舍的等级化管理实质上是高等教育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大学阶段仍然是受教育的阶段,大学生并非社会上的消费者,他们是平等的。而人为地在物质条件上把他们划分出三六九等,决不会对他们产生任何的激励作用,相反,只能激化他们内心不平衡的矛盾心理,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作为年轻人,都有攀比心理,其结果必然要逼得部分大学生用贷款来争取和别人一样的待遇,导致一些原本有志于追求知识和学问的大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干扰。
    笔者在北京高校的采访中也了解到,多数大学生对这种做法表示难以接受。“贫困并不是我们的错,为什么处处都要被人贴上标签?”这是不少贫困生发自心底的呼喊。